量子限域超微粒的合成、表征与光学特性研究
【摘要】:超微粒制备电子结构和功能特性的研究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本文通过利用强制水解法和微乳液法等制备了Fe_2O_3,Cr_2O_3,Co_2O_3,Mn_2O_3,Cu_2O,TiO_2,CdS,PbS超微粒的水溶胶和有机溶胶,找到了较佳的工艺流程和制备条件,并通过粒度、形貌及结构特性表征发现,微乳液法制备的有机溶胶中的超微粒子粒径全部处于纳米尺寸,单分散性好,化学成份单纯,Fe_2O_3超微粒内电子—LO声子耦合增强,电场梯度增大,预示着体系内存在着构象扭曲及3d—4sp电子相关效应。这一结论通过光吸收,光发射和光电子发射现象的研究得到确认,粒径减小会增大3d—4sp多电子过程在过渡金属氧化物的价带结构中的贡献,表面包覆有表面活性剂会增强这一过程,这一增强效应导致体系内的电子-电子相关增强,电子-声子耦合增强,双激子吸收增强,表面包覆物的喇曼散射信号增强,这些非线性过程的增强现象表现了过渡金属氧化物的超微粒的电子结构相对于体相的变化;我们还利用许多非线性光学测试手段了解到在过渡金属氧化物中,表面包覆可大大增大它的光学非线性响应,并使激发态寿命明显降低,这表明量子限域效应及上面提到的电子结构特征变化在其中起着至关重大的作用,其中非线性的来源很可能是由表面局域等离子体场的激发和驰豫过程。
我们制备了交替的Fe_2O_3超微粒-硬脂酸LB复合膜,找到了较好的成膜工艺,实验表征证实这种膜排列紧密,结构稳定而且规则,不同粒度的超微粒在膜中排列方式不同,光电子发射体现的是超微粒Fe_2O_3的性质。
TiO_2超微粒表面包覆后发生吸收带边的强烈红移,带边遵循Urbach吸收关系,光致发光现象明显,经分析和计算结果表明,在这种TiO_2超微粒中,构象扭曲、LO声子、界面偶极场导致了自束缚激子的产生,消除了直接跃迁的禁阻条件,导致吸收红移和室温下的光致发光现象;声子局域化造成明显的多声子吸收现象;其光学非线性过程类似于强限域下的态填充效应,有明显的饱和吸收现象。Cu_2O超微粒位于激子限域区内,有明显的发射和激发的激子结构出现,但并不发生位置兰移,这是由于杂质势和激子限域导致的;高密度激发下激子-声子相互作用相对减弱,而激子-激子相互作用增强,这一相互作用可导致超线性发射现象,即激子间的相干导致谐同发光。在523nm激光泵浦下,二者均显示出较大的光学非线性响应。
CdS、PbS超微粒在纳米尺寸区域内显示出了强的量子尺寸效应,吸收结构明显,带边兰移,表面包覆会导致界面偶极层不仅参与吸收过程,还参与发射过程,表面态发射经表面包覆而大大减小,类体相自由激子发射强度显著增强。不仅带边存在发射现象,而且首次发现高能级跃迁也存在发射现象;通过发射结构和激发谱研究,我们了解了其能级结构及跃迁过程,与量子力学的计算很一致,这有助于我们了解其非线性光学过程。
|
|
|
|
1 |
朱勇,钱水兔,戴坚舟;蜃景光学特性的数学模拟[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0年06期 |
2 |
G.Venkoba;Rao;刘世安;;用硫酸代替明矾对纸张光学特性和强度性能及对增白剂用量的影响[J];国际造纸;1982年10期 |
3 |
刘世安;;添加磷酸盐对纸张光学特性的影响[J];国际造纸;1985年01期 |
4 |
王国槟;金春花;;稀土三基色荧光粉的光学特性探索[J];科教文汇(上半月);2006年11期 |
5 |
李曙光;;棱镜的光学特性及在视光学中的应用[J];中国眼镜科技杂志;2011年11期 |
6 |
李鑫德;铒的光学特性[J];稀土信息;1997年01期 |
7 |
冯军勤;周誉昌;刘桂雄;吴庭万;;酒精的光学特性及浓度检测[J];光谱实验室;2006年02期 |
8 |
李苗苗;王天兴;夏存军;宋桂林;常方高;;Cu_2ZnSnS_4/Cu_2ZnSnSe_4电子结构与光学特性的第一性原理计算[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12年05期 |
9 |
桂全宏;骆琳;汪桂根;张化宇;韩杰才;李厚训;严帅;;硼掺杂四面体非晶碳薄膜的光学特性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2013年05期 |
10 |
朱信华,孟中岩;SiO_2-TiO_2-PbO-K_2O系玻璃的光学特性及结构的研究[J];无机材料学报;1993年03期 |
11 |
张随新,陈国平;阳光控制膜玻璃的光学特性及膜系设计[J];真空科学与技术;1995年01期 |
12 |
余厉阳,杨晓光,张文魁,王云刚;具有可转换光学特性的稀土薄膜[J];功能材料;2002年03期 |
13 |
褚益清,王广济,姚金波,孔繁超;毛织物光泽的研究[J];纺织学报;1992年12期 |
14 |
林琨智,田贵才;大气汽溶胶微粒子光学特性的研究[J];分子科学学报;2001年04期 |
15 |
黄文彬;肖桂娜;;运用有效介质理论模拟银薄膜的光学特性[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
16 |
姜振益,张方辉,杨成军;SiC多型体的电子结构和光学特性研究(英文)[J];西北轻工业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
17 |
邢华伟,邓先和,郑楚光,柳朝晖;煤粉炉内颗粒光学特性实验与数值模型[J];燃烧科学与技术;2002年01期 |
18 |
薛华;徐小丽;陈彦;张国恒;马书懿;;纳米ZnO镶嵌SiO_2薄膜的光学特性研究[J];功能材料;2009年04期 |
19 |
王攀;郑玉婴;李宝铭;涂兆;;聚(3-戊酰基)吡咯的合成与光学特性[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2年04期 |
20 |
郑志强;梁浩;明海;张其锦;谢建平;;掺钕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光学特性(英文)[J];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2006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