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卒中后排尿障碍电针治疗、尿流动力学及相关因素的研究
【摘要】:急性脑卒中后排尿障碍(voiding dysfunction,VD),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病情的恢复,是脑卒中患者死亡和预后不良的一种强有力预测指标[1]。它逐渐引起学者们普遍的关注,但是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一个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74]。本研究以吉大一院神经内科脑卒中伴排尿障碍的病人为研究对象,根据现代医学腧穴解剖的神经支配特点,选取了八髎穴和会阳穴,首次运用电针对急性脑卒中伴有排尿障碍的患者进行治疗。并对以下三个问题进行了探讨:1.通过排尿日记和B超检查,来观察判定电针治疗急性脑卒中后排尿障的临床疗效,从神经解剖生理的角度,探讨八髎穴和会阳穴的治疗机制;2.运用尿流动力学(urodynamics),进行针刺前后各项指标变化的研究,从膀胱逼尿肌和尿道括约肌生理功能的角度,揭示电针调整膀胱功能障碍的机制;3.我们还研究分析了急性脑卒中患者排尿障碍的表现、特点、转归及其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表明,针刺治疗此病的临床疗效值得肯定,给患者提供了一个简单、方便、经济、没有任何副作用和危险的方法,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八髎穴和会阳穴位于骶孔1~4臀皮神经和阴部神经干的分布区,电针刺激该穴可能不同程度的影响盆神经和阴部神经传入支的兴奋,通过汇聚神经元及相应靶核在S2~4的整合作用,抑制或兴奋传出神经的冲动及神经递质的释放,对膀胱逼尿肌及尿道内、外括约肌进行调节,增加二者之间的协调功能,促进正常的排尿反射活动。由此也提示,神经电生理的反射调节,在治疗神经功能障碍方面有着广阔的空间,有待于进一步的开发利用。在尿动力学研究针刺膀胱功能变化时,发现低频电针刺激八髎穴,可以引起盆底肌肌电活动规律性地明显增加,相应出现膀胱及尿道压力、膀胱容量、尿流率、膀胱顺应性的改变,从膀胱功能角度证明了,电针刺激八髎穴对膀胱逼尿肌和尿道括约
|
|
|
|
1 |
邓小莹;;脑卒中与排尿障碍的研究进展[J];临床医学工程;2009年12期 |
2 |
王建民;;急性脑卒中后排尿障碍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1年16期 |
3 |
王俊棠;;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患者的吞咽障碍[J];中国康复;2007年02期 |
4 |
刘路然;张惊宇;刘岩;;急性脑卒中后排尿障碍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8年04期 |
5 |
江红;张苏明;史庭慧;温新义;;电针在老年脑卒中后抑郁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年11期 |
6 |
江红;温新义;史庭慧;张苏明;;电针刺激治疗腔隙性脑梗死后抑郁状态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6年12期 |
7 |
高振梅;邱纪方;;针灸治疗脑卒中失语的功能性磁共振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年05期 |
8 |
肖晓华;徐明芳;李瑞春;;电针为主治疗顽固性产后尿潴留的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0年02期 |
9 |
李莉;杨卫新;胡凤娟;徐红星;王海波;倪波业;;电针联合巴氯芬对控制脑卒中痉挛状态的作用[J];中国康复;2007年05期 |
10 |
谷恒山;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并腹痛及排尿障碍一例[J];颈腰痛杂志;1988年01期 |
11 |
陈晓虹,王玉洁,陶旭,秦俊义,邓聘君;脑卒中排泄障碍的评估[J];中国临床康复;2002年13期 |
12 |
李军;;前列腺肥大并急性尿潴留导尿困难的简易处理[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87年Z1期 |
13 |
香寒;;脑卒中的康复治疗[J];药物与人;1997年06期 |
14 |
张蕴慧;中药治疗愈脊髓损伤后排尿障碍2例[J];陕西中医;1998年05期 |
15 |
盖淑香;脑卒中患者的早期康复训练和护理[J];现代康复;1999年03期 |
16 |
翁桂闽,甘俊丽,卢静霞;护士在脑卒中患者康复中的作用[J];现代康复;1999年03期 |
17 |
董文莉,解鸿翔,文静,鲍捷,贾珉;天津市城区脑卒中患者卫生服务利用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1999年03期 |
18 |
李晓霞;脑卒中患者步态失调的康复训练[J];现代康复;2000年09期 |
19 |
俞昌德,俞兰英,黄宗勖;针灸治疗创伤性排尿障碍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01年06期 |
20 |
丁宁!523000,钟培联!523000,罗蓉!523000,刘激文!523000,叶锡洪!523000,沈春辉!523000;α_1受体阻滞剂对慢性前列腺炎并发梗阻性排尿障碍患者的疗效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01年08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