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基础腐蚀性试验与评价研究
【摘要】:本文在对研究区地下水与土对建筑基础腐蚀性评价的研究中发现,目前有关水土腐蚀性的研究及规范的评价方案尚存在多方面问题。为解决单因素腐蚀评价标准的不完善问题,开展了考虑多项因素的混凝土单因素腐蚀试验;首次提出了混凝土质量及腐蚀液成分变化率的概念并用于评价;建立了混凝土-腐蚀成分-成分变化率的关系模型;分析了其腐蚀机理;提出了单因素腐蚀预测模型;据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厚度拟定了考虑混凝土类型的腐蚀性评价方案;对比后对规范评价方案提出了修改意见。为探讨复合介质的腐蚀机理与评价,开展了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分析了各因素的主次顺序、最强与最弱因素水平组合及其影响的显著性,证实了多因素交互作用的存在。为实现腐蚀性的动态评价,创建了基于GIS的地下水与土对混凝土的腐蚀性动态评价系统。首次提出了腐蚀势系数概念。阐明了研究区水土化学成分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发现区内腐蚀成分分布复杂、腐蚀类型齐全且等级高,有效解决了该区的水土腐蚀性评价问题。研究证实,混凝土配合比与其抗蚀性密切相关,高强度混凝土具有强的抗蚀性,而掺粉煤灰提高抗蚀性的作用有限。Cl-的扩散能力强,对混凝土存在分解腐蚀作用。Mg2+对混凝土的腐蚀作用很强。当复合液存在Mg2+时,以Mg2+的单因素作用为主;当同时含有Cl-与SO42-时,其交互作用强烈。粉质粘土因其阻滞与淋滤能力均不强而使其含腐蚀成分相对较高。上述成果与结论均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
|
|
|
1 |
袁忠强;;抗震设计场地土综合类别计算用表[J];工程勘察;1986年05期 |
2 |
陆建华;谢一仙;;关于抗震设计中场地土类别的探讨[J];粮食与食品工业;1998年04期 |
3 |
门玉明,黄义,刘增荣;场地土的随机地震反应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01年01期 |
4 |
王广军,苏经宇;场地土类别与平均剪切波速的模糊关系[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85年02期 |
5 |
杨科文;;场地稳定性和场地土的抗震分类[J];工程勘察;1984年02期 |
6 |
汪德山,齐丽洁,薛丽莹,王芳;场地土分类的模糊性分析[J];辽宁工学院学报;1995年04期 |
7 |
;房屋建筑抗震设计中关于场地和地基的一些问题[J];建筑技术;1977年Z4期 |
8 |
李鸿滨,杨成斌;广东揭阳榕东大桥抗震咨询设计[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9期 |
9 |
廖河山,徐植信;场地土的一维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方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2年04期 |
10 |
陈守煜;模糊最优归类理论模型及其在围岩稳定性分类与场地土类别评定中的应用[J];水利学报;1993年12期 |
11 |
袁建力,樊华;人工地震波场地土参数模型的研究[J];工程抗震;1999年03期 |
12 |
陈根生;用求积仪计算丘陵山区场地土方[J];煤炭工程;1981年06期 |
13 |
刘俊杰,王家全;场地卓越周期的讨论与场地建筑的共振现象[J];广西工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
14 |
王宁伟,林正淳,李天祺;盘锦市场地土液化研究[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
15 |
程祖锋;张永永;王合玲;;邯郸市区场地土的腐蚀性评价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
16 |
李高怀;;强夯对场地土液化的影响[J];工程勘察;2008年S2期 |
17 |
武君;邓荣贵;王书锋;;锦屏电站大沱基地地质灾害特征分析[J];路基工程;2009年03期 |
18 |
刘锡荟,王孟玫,汪培庄;震害预测的模糊数学模型[J];建筑结构学报;1984年01期 |
19 |
杨欣荣,沈可,张进军;中国山西应县木塔塔基岩土工程特征[J];科学之友(B版);2005年Z1期 |
20 |
傅继阳;徐安;;某沉管隧道场地土地震响应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