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的生命美学观
【摘要】: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非常独特的一位作家。沈从文从二十年代初踏上文坛到四十年代末搁笔,始终把生命、人生、命运这类古老而又常新的主题作为创作的主旋律,他的作品不仅在国内拥有广泛的读者而且还走向了世界。但是,由于他思想和作品的复杂性,尤其是长期以来在文学研究领域里形成的某种凝固的批评观念,使他的创作受到不应该的冷遇。在建国后的三十年间,他的名字在文学史上消失了,直到八十年代才骤然升温,不仅研究的结果数量多而且研究的覆盖面广。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不清醒地认识到,在沈从文研究领域里许多问题还处于浅层次地探讨,而缺乏深层次地挖掘。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沈从文文本的理性梳理,论证他的生命观的本质内涵,从而把握其生命观背后的哲学思想和沈从文生命观的矛盾。
第一部分着重探讨沈从文生命观的内涵。沈从文认为“生命”是超越“生活”层面的属于人生高尚理想与情操的活动,而“生命”又表现为“人性”与“神性”高低两个不同的层次。“生命”的基本属性是对抽象的“美”与“爱”的执着追求。
第二部分从生命的本质、生命的表现形式、生命的终极指归三个方面来具体论述沈从文的生命观。
第三部分探讨沈从文生命观的哲学源流,即和中国道家文化的关系。沈从文的创作是一部崇尚自然的生命哲学,关怀人性是其根本。对人性的歌颂与对自然的崇尚是庄子生命哲学的精髓所在。庄子哲学最重要的恐怕就是歌颂生命,歌颂人的自由自在的存活状态。庄子以他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超然姿态实现了自我对生命与人性的关怀。人、人性是沈从文写作的起点,也是他的终点,正如生命是庄子哲学的起点,也是他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