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差距的实证研究
【摘要】:
本文应用经济计量方法,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差距进行了实证研究。
本文首先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我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综合经济发展水平。综合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基本上处于东部沿海一带;而中部地区的综合经济发展水平还是偏低的;西部地区由于地理条件的局限,综合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处于劣势。
其次,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分别对各地区人均GDP和人均GDP发展速度进行动态分析。高发展速度的地区基本上属于高水平地区,而低发展速度的地区差不多包含所有的低水平地区,但有些高水平地区平均发展速度还是比较低的,它们当前水平处于高位是因为起点高。
第三,利用Theil熵和变异系数等综合性相对差异指标测度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变动格局。三大地带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呈上升趋势;省际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呈非常明显的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
第四,利用Theil熵和基尼系数的可分解性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来源和构成。三大地带之间的差距对全国总体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贡献越来越大;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主要表现为地区间工业的差距。
第五,利用Panel-Data(面板数据)模型研究制度变迁、产业结构和资本要素共同作用下各种因素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人力资本、物质资本、产业结构和制度变迁对各地区经济增长都有较显著的解释意义,但不同地区的人力资本、物质资本、产业结构和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显著不同的。
最后,从区域经济发展原有基础和发展速度变化两个方面,对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变化的因素进行分析,并引进偏离-份额法测度产业结构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国家经济政策等各种因素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变化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的研究对缩小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