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金属氮化物的直流电弧法制备与高压物性研究
【摘要】:
本论文利用直流电弧等离子体方法在5-10 kPa的相对较低的氮气压下,首次成功地合成了立方相的CrN、γ-Mo2N和β-W2N纳米超细粉。主要分析了氮气压的高低对合成CrN、γ-Mo2N和β-W2N纳米超细粉纯度的影响,讨论了反应气氛(氮气、氨气)对合成六族过渡金属氮化物纳米超细粉的影响,并且与直流电弧等离子方法合成AlN纳米超细进行了比较。利用电弧等离子体提供的大的温度梯度和热对流,通过直接反应金属铝蒸气和氮气在钨或钼阴极上首次沉积出多种形貌的AlN纳米结构,并研究了它们的生长机制和光学性质。选择纳米晶β-W2N和W的混合物和AlN纳米线两种纳米材料,对它们进行了原位高压同步辐射和拉曼研究。探讨了纳米材料的尺寸和形貌对它们的压缩行为和结构稳定性的影响。
|
|
|
|
1 |
赵永生;姚建年;;有机小分子纳米线光波导及激光器研究新进展[J];科学通报;2008年14期 |
2 |
陈克新;苗鸿雁;;“多段异质纳米线与纳米管组成的分支结构”方面取得重要进展[J];中国科学基金;2010年01期 |
3 |
;本期导读[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
4 |
;哈佛大学研发出世界最小激光器[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09年04期 |
5 |
于立新,宋宏伟,刘钟馨,杨林梅,吕少哲,郑著宏;LaPO_4∶Ce~(3+)/Tb~(3+)纳米线的合成和发光特性[J];发光学报;2005年03期 |
6 |
石端文;何良明;;Ag纳米线过热的热力学模型(英文)[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
7 |
罗晓刚;马文会;刘大春;杨斌;戴永年;;碳热还原制备碳化硅纳米线(英文)[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S2期 |
8 |
康振辉,王恩波,袁梅,兰阳,段丽颖,胡长文;多金属氧酸盐纳米线的制备表征及独特性质[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
9 |
胡利勤;林志贤;郭太良;姚亮;王晶晶;杨春建;张永爱;郑可炉;;取向和非取向In2O3纳米线的场发射研究[J];物理学报;2006年11期 |
10 |
邢茹;赵建军;浩斯巴雅尔;鲁毅;;纳米生物传感器的研究进展[J];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
11 |
何志球;陈旭东;李光吉;章明秋;;有机无机杂化纳米线的制备[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
12 |
徐波;潘必才;;碳纳米管中α-Ga和β-Ga纳米线相对稳定性的理论研究[J];物理学报;2008年10期 |
13 |
汪玲;牛明改;吴志伟;杨术明;;单晶Se纳米线的制备及表征[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
14 |
邢国忠;王丹丹;沈子建;吴涛;;过渡金属掺杂氧化锌纳米线磁性研究(英文)[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
15 |
田惠忱;刘丽;文玉华;;[110]Au纳米线在加温过程中结构与热稳定性的原子级模拟研究[J];物理学报;2010年03期 |
16 |
刘昊;闫循领;王文红;;银纳米线的制备及梳直[J];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
17 |
雷达;曾乐勇;夏玉学;陈松;梁静秋;王维彪;;一种背栅极冷阴极器件中纳米线表面电场的分析[J];电子器件;2007年06期 |
18 |
文玉华;邵桂芳;朱梓忠;;金属纳米线应力分布特征的原子级模拟研究[J];物理学报;2008年02期 |
19 |
贾建伟;;表面化学修饰对氧化锌纳米线电子性质的影响[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
20 |
殷广明;黄孝明;宋坤;张转芳;;酞菁铜纳米线的模板合成与表征[J];高师理科学刊;2010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