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辽盆地早白垩世岩石圈热结构模型研究
【摘要】:
对于松辽盆地早白垩世的构造热事件,无论是拆沉或者基性岩浆底侵,这两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松辽盆地在早白垩世发生了岩石圈的大规模减薄。岩石圈减薄之后的松辽盆地没有像青藏高原一样在拆沉事件或者基性岩浆底侵之后发生隆升,而是从火石岭组到泉头组都一直处于沉积当中,同时期的大兴安岭地区,发育了短暂断陷阶段,这与松辽盆地一致,但坳陷阶段却几乎不发育。本文试图从热结构的角度对松辽盆地早白垩世岩石圈的热状态进行探讨。首先结合地球物理与实验测试资料,对松辽盆地现今的岩石圈结构进行讨论,并认为松辽盆地现今不存在壳下熔融层。然后从东北地区中生代火成岩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特征入手,半定量化讨论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岩石圈厚度及岩浆起源。这为后文的模型讨论提供地质上的约束条件。接下来根据收集到的镜质体资料确定出松辽盆地现在的浅部地温梯度线及古热流;论文对地表高程与岩石圈结构厚度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讨论,说明了松辽盆地在早白垩世发生了大规模的双层伸展,并伴随有走滑。在此基础上,在McKenzie绝热拉张模型中加入热源项,根据热力学定律建立热传导方程,并讨论松辽盆地早白垩世下地壳在不同岩浆层厚度情况下的地表热流。最后得出松辽盆地早白垩世岩石圈热结构模型。研究表明,火石岭组时期与营城组时期的岩石圈厚度是不同的。以玄武质岩石为主的火石岭组时期有大于60-70km的岩石圈,其中地壳厚度大于45-50km,它所对应的地表热流大约为70 ;到了以酸性岩浆为主的营城组时期依然存在2-15km的岩石圈地幔和28 km的地壳。如果松辽盆地在早白垩世的中下地壳存在一个5公里厚的岩浆熔融层,这个地壳熔融层(附加地热场)导致中上地壳的古地温梯度增大到42-45 ,下地壳大约为37 ,岩石圈地幔约为26。同时,也将使镜质体反射率多数集中到现在的0.7-1.7,地表热流达到128 ,明显高于现今的地温梯度31及热流值69 ;下地壳熔融层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趋向于伸展变形。论文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松辽盆地早白垩世岩石圈的流变学及强度特征,认为下地壳熔融层是松辽盆地发生大mW/ m20 C /km0C /km0C /kmmW / m20 C /kmmW/ m2规模伸展的主要层位。
|
|
|
|
1 |
滕吉文;岩石圈结构、形成、演化及对资源与能源的控制[J];地质科技情报;1987年02期 |
2 |
刘国栋;中国大陆岩石圈结构与动力学[J];地球物理学报;1994年S2期 |
3 |
宋鸿彪,罗志立;四川盆地基底及深部地质结构研究的进展[J];地学前缘;1995年04期 |
4 |
崔军文,李朋武,李莉;青藏高原的隆升:青藏高原的岩石圈结构和构造地貌[J];地质论评;2001年02期 |
5 |
许忠淮,石耀霖;岩石圈结构与大陆动力学[J];地震学报;2003年05期 |
6 |
范小林,陆国新,蒋洪堪,江兴歌;扬子板块北缘壳(慢)岩石圈结构与古生代盆地[J];华南地震;1992年04期 |
7 |
郑重;;中美青藏高原数字宽频带地震观测[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1993年01期 |
8 |
肖序常,李廷栋;青藏高原岩石圈结构、隆升机制及对大陆变形影响[J];地质论评;1998年01期 |
9 |
高怀雄;陕西秦巴地区金属矿床密集区的岩石圈结构及深部成矿作用[J];陕西地质;2001年02期 |
10 |
马福臣;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结构、演化及其成矿背景[J];地球科学进展;1992年04期 |
11 |
金之钧,殷进垠,谢方克,吕修祥;盆地岩石圈结构与油气成藏及分布[J];地质科学;2003年03期 |
12 |
张兴洲;杨宝俊;吴福元;刘国兴;;中国兴蒙—吉黑地区岩石圈结构基本特征[J];中国地质;2006年04期 |
13 |
蒋能强;;四川岩石圈结构的初步划分及其有关问题的讨论[J];四川地震;1985年03期 |
14 |
杨立强,王光杰,张中杰,邓军,赵爱华,王建平;胶东金矿集中区岩石圈结构与深部成矿作用[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
15 |
李茹;章大港;周瑶琪;赵俊猛;;辽西地区中生代岩石圈结构与演化的有限元模拟[J];地学前缘;2006年06期 |
16 |
范小林;罗开平;;河西走廊及邻区岩石圈深部信息与油气关系讨论[J];中国西部油气地质;2006年04期 |
17 |
万玲;曾维军;吴能友;姚伯初;朱本铎;陈泓君;;南海北部陆缘西沙海槽—台湾恒春半岛地学断面[J];中国地质;2009年03期 |
18 |
Gerald M.Ross;汤照;罗瑞芝;;地质学家探测加拿大西部克拉通[J];宝石和宝石学杂志;1998年03期 |
19 |
刘国兴;张兴洲;杨宝俊;翁爱华;唐君辉;李雪森;;佳木斯地块及东缘岩石圈电性结构特征[J];地球物理学报;2006年02期 |
20 |
刘国兴;张志厚;韩江涛;唐君辉;;兴蒙、吉黑地区岩石圈电性结构特征[J];中国地质;2006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