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松辽盆地早白垩世岩石圈热结构模型研究

黎广荣  
【摘要】: 对于松辽盆地早白垩世的构造热事件,无论是拆沉或者基性岩浆底侵,这两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松辽盆地在早白垩世发生了岩石圈的大规模减薄。岩石圈减薄之后的松辽盆地没有像青藏高原一样在拆沉事件或者基性岩浆底侵之后发生隆升,而是从火石岭组到泉头组都一直处于沉积当中,同时期的大兴安岭地区,发育了短暂断陷阶段,这与松辽盆地一致,但坳陷阶段却几乎不发育。本文试图从热结构的角度对松辽盆地早白垩世岩石圈的热状态进行探讨。首先结合地球物理与实验测试资料,对松辽盆地现今的岩石圈结构进行讨论,并认为松辽盆地现今不存在壳下熔融层。然后从东北地区中生代火成岩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特征入手,半定量化讨论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岩石圈厚度及岩浆起源。这为后文的模型讨论提供地质上的约束条件。接下来根据收集到的镜质体资料确定出松辽盆地现在的浅部地温梯度线及古热流;论文对地表高程与岩石圈结构厚度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讨论,说明了松辽盆地在早白垩世发生了大规模的双层伸展,并伴随有走滑。在此基础上,在McKenzie绝热拉张模型中加入热源项,根据热力学定律建立热传导方程,并讨论松辽盆地早白垩世下地壳在不同岩浆层厚度情况下的地表热流。最后得出松辽盆地早白垩世岩石圈热结构模型。研究表明,火石岭组时期与营城组时期的岩石圈厚度是不同的。以玄武质岩石为主的火石岭组时期有大于60-70km的岩石圈,其中地壳厚度大于45-50km,它所对应的地表热流大约为70 ;到了以酸性岩浆为主的营城组时期依然存在2-15km的岩石圈地幔和28 km的地壳。如果松辽盆地在早白垩世的中下地壳存在一个5公里厚的岩浆熔融层,这个地壳熔融层(附加地热场)导致中上地壳的古地温梯度增大到42-45 ,下地壳大约为37 ,岩石圈地幔约为26。同时,也将使镜质体反射率多数集中到现在的0.7-1.7,地表热流达到128 ,明显高于现今的地温梯度31及热流值69 ;下地壳熔融层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趋向于伸展变形。论文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松辽盆地早白垩世岩石圈的流变学及强度特征,认为下地壳熔融层是松辽盆地发生大mW/ m20 C /km0C /km0C /kmmW / m20 C /kmmW/ m2规模伸展的主要层位。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滕吉文;岩石圈结构、形成、演化及对资源与能源的控制[J];地质科技情报;1987年02期
2 刘国栋;中国大陆岩石圈结构与动力学[J];地球物理学报;1994年S2期
3 宋鸿彪,罗志立;四川盆地基底及深部地质结构研究的进展[J];地学前缘;1995年04期
4 崔军文,李朋武,李莉;青藏高原的隆升:青藏高原的岩石圈结构和构造地貌[J];地质论评;2001年02期
5 许忠淮,石耀霖;岩石圈结构与大陆动力学[J];地震学报;2003年05期
6 范小林,陆国新,蒋洪堪,江兴歌;扬子板块北缘壳(慢)岩石圈结构与古生代盆地[J];华南地震;1992年04期
7 郑重;;中美青藏高原数字宽频带地震观测[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1993年01期
8 肖序常,李廷栋;青藏高原岩石圈结构、隆升机制及对大陆变形影响[J];地质论评;1998年01期
9 高怀雄;陕西秦巴地区金属矿床密集区的岩石圈结构及深部成矿作用[J];陕西地质;2001年02期
10 马福臣;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结构、演化及其成矿背景[J];地球科学进展;1992年04期
11 金之钧,殷进垠,谢方克,吕修祥;盆地岩石圈结构与油气成藏及分布[J];地质科学;2003年03期
12 张兴洲;杨宝俊;吴福元;刘国兴;;中国兴蒙—吉黑地区岩石圈结构基本特征[J];中国地质;2006年04期
13 蒋能强;;四川岩石圈结构的初步划分及其有关问题的讨论[J];四川地震;1985年03期
14 杨立强,王光杰,张中杰,邓军,赵爱华,王建平;胶东金矿集中区岩石圈结构与深部成矿作用[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15 李茹;章大港;周瑶琪;赵俊猛;;辽西地区中生代岩石圈结构与演化的有限元模拟[J];地学前缘;2006年06期
16 范小林;罗开平;;河西走廊及邻区岩石圈深部信息与油气关系讨论[J];中国西部油气地质;2006年04期
17 万玲;曾维军;吴能友;姚伯初;朱本铎;陈泓君;;南海北部陆缘西沙海槽—台湾恒春半岛地学断面[J];中国地质;2009年03期
18 Gerald M.Ross;汤照;罗瑞芝;;地质学家探测加拿大西部克拉通[J];宝石和宝石学杂志;1998年03期
19 刘国兴;张兴洲;杨宝俊;翁爱华;唐君辉;李雪森;;佳木斯地块及东缘岩石圈电性结构特征[J];地球物理学报;2006年02期
20 刘国兴;张志厚;韩江涛;唐君辉;;兴蒙、吉黑地区岩石圈电性结构特征[J];中国地质;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丘学林;胥颐;郝天珧;阮爱国;施小斌;赵明辉;李家彪;;南海岩石圈结构探测和研究新进展[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徐强;赵俊猛;裴顺平;刘宏兵;;利用S波接收函数研究Hi-CLIMB剖面的岩石圈结构[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王妙月;;岩石圈的组成、结构、演化及其动力学[A];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论文摘要集(1988)[C];1989年
4 关凤晨;王娟;黄永斌;肖迎春;石磊;;地球的岩石圈结构问题及其动力学过程[A];199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1999年
5 吴其;路凤香;郑建平;王懋基;;中国东部地区岩石圈结构及组成[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杨明桂;楼法生;;中国东南陆区岩石圈结构特征(摘要)[A];亚洲大陆深部地质作用与浅部地质—成矿响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8年
7 陈华根;王海亮;耿树方;范本贤;;中国及邻区岩石圈结构三维可视化模型及其意义[A];亚洲大陆深部地质作用与浅部地质—成矿响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8年
8 周兵;朱介寿;;青藏高原及邻区岩石圈结构与动力学解释[A];199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0年
9 闫雅芬;夏国辉;张凤玉;;西藏吉隆-冈玛错一带磁异常特征与岩石圈结构的关系[A];1995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5年
10 蔡学林;朱介寿;曹家敏;梁春涛;;欧亚大陆及西太平洋岩石圈结构样式及地球动力学[A];200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六届年会论文集[C];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邴志波;辽东古元古代岩石圈结构与演化[D];吉林大学;2006年
2 贺日政;青藏高原近南北向裂谷的岩石圈结构及其动力学过程[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3年
3 王海燕;若尔盖盆地与西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结构与地球动力学过程[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6年
4 王兴臣;接收函数方法与华北克拉通北部岩石圈结构的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
5 程顺有;中央造山系及其邻区岩石圈三维结构与动力学意义[D];西北大学;2006年
6 卢占武;青藏高原羌塘盆地岩石圈结构及其对油气远景的影响[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7年
7 徐朝繁;伽师强震群区、西秦岭阿尼玛卿缝合带上部地壳精细结构[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5年
8 李文霞;西藏日喀则地区雅鲁藏布蛇绿岩地球化学及构造环境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9 李金冬;湘东南地区中生代构造—岩浆—成矿动力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10 贾建称;羌塘盆地东部中新生代沉积特征与动力学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海丰;青藏高原东缘及龙门山被动源地震剖面及台阵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2 李晓;华北东部岩石圈导电性结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3 李广;日本九州地区的地震层析成像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4 黎广荣;松辽盆地早白垩世岩石圈热结构模型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5 张金英;内蒙古解放营子爱林沟岩体岩石学特征及形成时代[D];吉林大学;2013年
6 李莉;安徽铜陵地区基性岩特征与成因[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7 刁博;重力异常小波多分辨分析[D];西北大学;2004年
8 高海英;用重力资料研究青藏高原东北缘深部岩石圈形变特征[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9 尉晓玮;青藏高原运动与现今构造应力场研究及数值模拟[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10 赵炯洋;天山—塔里木盆地接合部岩石圈结构及盆山耦合关系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建华;解析郯庐断裂中段岩石圈结构[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1年
2 记者 陈瑜唐婷;为“入地”找条路[N];科技日报;2007年
3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校长 王聪;地质科技要解决国家急需[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姜焕琴;南极地质构造及其演变[N];中国矿业报;2008年
5 记者 田雪莲 李晓明 特约记者 曹菲;地学研究亮出六大创新成果[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6 王悦;拆离俯冲确实存在[N];中国矿业报;2003年
7 记者 王尚锋;我市举行领导干部科普报告会[N];商洛日报;2010年
8 ;青藏高原神秘面纱逐渐揭开[N];新疆科技报(汉);2000年
9 赵凡;开展地球深部过程与成矿规律研究[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王建 本报通讯员 王庆杰 韩铎 邹俭顺;他山之石 原是真玉[N];地质勘查导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