蕨菜光合生理生态特性的研究
【摘要】:
蕨菜是一种天然绿色食品,生长在无污染的环境中,富含多种人体所需营养成分,而且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及保健作用,因而深受消费者的欢迎。然而对蕨菜的人工驯化及种植栽培缺乏基础性的研究。本文以在实验地人工种植的蕨菜及在实验室利用人工植物生长箱培育的蕨菜为实验材料,利用Li-6400光合测定仪测定自然状况下蕨菜的光合生理生态指标,对蕨菜的光合生理生态日动态变化进行分析,同时在实验室对处于不同生长阶段的蕨菜进行模拟单一生态因子递增对其光合生理生态的影响实验。利用Excel及SPSS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结果显示,5、6月份蕨菜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单峰型,均没有出现“光合午休”现象,但6月份蕨菜的净光合速率最大值较5月份的高,且净光合速率出现最大值的时间也较5月份要早,由此可知,进入6月份以后,蕨菜进入了快速生长期。5、6月份蕨菜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受多个环境因子的综合影响,而且各个环境因子间相互制约。不同时期起主导作用的环境因子有所差异,而且同一环境因子在不同时期的影响强度也有所不同。其中光合有效辐射是对蕨菜光合作用影响最为强烈的因子,与蕨菜的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均有极显著的相关关系。最不受环境因子限制的光合生理特性是叶片的气孔导度,只在非常时期,如相对湿度非常大或者光合作用比较大时会随着相对湿度和光合有效辐射的变化而变化,从而更有利于蒸腾作用。通过蕨菜光合生理生态特性对光合有效辐射强度,CO_2浓度、空气温度递增的响应实验及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蕨菜的光合补偿点较低,约为50μmol·m~(-2)·s~(-1),由于蕨菜属于C_3植物,催化CO_2羧化的关键性酶Rubpsico的羧化效率较低,因而CO_2补偿点较C_4植物高,约为48μmol·mol~(-1)。随着蕨菜的生长,光合机构进一步完善及数量的增加,光合饱和点也较生长初期有所提高,但均未超过400μmol·m~(-2)·s~(-1),这与蕨菜喜欢生长在遮阳的环境相符。当光照强度达到光合饱和点以后,如果增加环境中的CO_2浓度,则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植物的净光合速率,提高蕨菜对光能的利用效率。温度同样影响着蕨菜的正常生长发育,实验条件下,在10~29℃内,蕨菜均能进行生长发育,但在蕨菜不同的生长时期,对温度的耐受程度不同,在蕨菜出土前5天,当温度超过26℃,蕨菜的净光合速率下降明显,随着蕨菜的生长,对温度的耐受限度也有所提升,在蕨菜生长进入第6天以后,当温度超过29℃时,则对蕨菜的生长产生负面影响。
|
|
|
|
1 |
余美华,马玉莲,张佩云;提高杨树光合作用效率的初探[J];山东林业科技;1981年02期 |
2 |
高荣孚;杨树光合作用研究进展[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1年01期 |
3 |
韩庚辰;玉米主要光合性状与产量的关系及遗传效应分析[J];作物学报;1982年04期 |
4 |
刘世芳;;银毛杨(Populus alba×p.tomentosa天水)1、3号二年生苗速生性差异原因分析初报[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2年02期 |
5 |
陈星;;多路自动光合作用测定装置[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982年03期 |
6 |
吴光英;;杂种豫白桃及其亲本某些生理过程的比较研究初报[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83年02期 |
7 |
楼程富;桑叶不同含水量与光合速率、蒸腾强度及气孔阻力间的关系[J];蚕业科学;1984年03期 |
8 |
吴尔福;三十烷醇对玉米的生理活性及其增产效应[J];植物学通报;1984年Z1期 |
9 |
张孝祺;张云庭;符殿滨;;2、3—环氧丙酸钾对小苹果增产效应的研究简报[J];北方园艺;1984年04期 |
10 |
高木伸友;井上襄吉;陆红专;;亚历山大葡萄的果实生长及叶片光合速率的季节性变化[J];中外葡萄与葡萄酒;1984年02期 |
11 |
楼程富;CO_2浓度对桑叶光合速率、蒸腾强度及气孔传导率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1985年02期 |
12 |
唐明德,陈国本,陈兴琰;茶树留养叶的光合特性[J];茶叶科学;1986年02期 |
13 |
王学连,孙济中;鸡脚叶型陆地棉群体若干性状的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86年03期 |
14 |
王树禹;;吐温-20对大豆光合作用的影响[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1986年04期 |
15 |
冯福生;陈文龙;李洁;王玉崑;王秋芬;;不同供氮水平下冬小麦叶片中RuBP羧化酶和硝酸还原酶的活性变化[J];植物生理学通讯;1986年06期 |
16 |
李星华,蒋惠兰,丁发武,郝欣先;夏大豆叶部性状变异性及其与产量关系的初步探讨[J];山东农业科学;1987年01期 |
17 |
夏仁学,王绍华;叶柄化学环割法测量光合速率在果树上的应用研究[J];中国果树;1987年03期 |
18 |
胡肄慧;;《植物的动态环境》一书简介[J];植物生态学报;1987年01期 |
19 |
冯春生;沈银保;杜志中;高金方;赵福林;赵述文;徐豹;;FGC-2型~(14)C植物光合速率测量装置[J];核农学报;1987年04期 |
20 |
杨迪蝶,黄启民,高爱新;毛竹冠层各层次叶片光合速率的变化[J];林业科学研究;1988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