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可控性兔颈动脉狭窄导致早期脑缺血动物模型的建立及降压所造成的危险性分析
【摘要】:
本文在对脑缺血动物模型进行全面总结的基础上,首次大胆尝试用介入方法建立颈动脉不同程度狭窄导致兔脑缺血的模型,并用血管造影技术直观证实此方法具有微创伤、准确、可重复性好、成功率高等优点,属国内外创新模型。
在此模型基础上,采用HE染色及对脑组织SOD、MDA含量的动态观察,发现在同一缺血时间(本实验时间定为模型建立成功后4小时),单纯狭窄组,随一侧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增加达75%时,脑细胞形态及脑组织SOD、MDA含量未发现明显改变,即使为一侧颈动脉100%狭窄(闭塞)时脑细胞形态仍未发现明显改变,但此时脑组织SOD、MDA含量开始增高;在狭窄降压组,随一侧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增加脑细胞形态发生明显缺血改变,脑组织SOD、MDA含量进一步增高。用免疫组化方法系统研究凋亡基因Bcl-2、Bax、Caspase-3在同一缺血时间不同程度狭窄模型中的表达变化,发现Bcl-2、Bax、Caspase-3均参与细胞凋亡的发生,Bcl-2抑制细胞凋亡,海马区较额叶皮质区表达高峰出现早。Bax、Caspase-3则诱发神经细胞凋亡并且和狭窄程度呈线性正相关。
在临床工作中,单侧颈动脉狭窄往往会导致TIA的发生,但由于临床症状轻、病程短、治疗费用高等原因,即使是双侧病变的病人仍未得到彻底治疗,从上述实验可以推测,当颈动脉狭窄导致TIA时,使用降压药不当或其他原因造成血压下降时均可造成脑组织的损伤,且随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增加脑组织的损伤也加重,提示临床工作中应该重视此类患者,并对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发生危险的可能性有足够的认识,且力争对临床工作提供有利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