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春地区绝经前汉族女性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骨代谢指标的关系
【摘要】:
健康与长寿是生命科学研究的主课题,当前,随着人口老化问题日趋严重,骨质疏松也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它已经成为涉及多学科领域的公众健康问题。目前全世界约有2亿人患有骨质疏松症(osteoporsis, OP),其发病率已跃居常见病、多发病的第7位。由于它是危害严重、耗资巨大和明显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一类疾病,已成为国际上的研究热点之一。我国亦有OP患者8700万人,约占人口的7%。其中的80%为女性,表现为骨密度下降,容易骨折。而这些都会隐藏多年不易被发现,但因骨折引起的并发症是老年妇女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目前医学上还没有安全而有效的根治方法帮助已疏松的骨骼恢复原状,特别是OP的发病机理较为复杂,受种族、地域、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如果不能科学区分不同种族、不同地域、不同群体的不同发病机理,就不能有针对性地切实有效地解决OP问题。
各国政府和卫生部门都投入了相当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围绕OP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基础及临床研究。我国政府也将OP列为“七五”期间的攻关课题,同时把2002-2011期间设定为“中国骨骼与关节健康十年”,以引起有关科研人员和广大民众的关注。
目前已达成共识的是OP系多病因疾病,它受遗传和环境双重因素的影响。其中,维生素D受体(vitamini D receptor, VDR)基因是最重要的遗传因素。现已明确VDR基因具有多态性,通过限制性内切酶BsmⅠ的作用,可以精确地得到三种基因型,即:BB、Bb和bb。
人们的研究已证实了VDR基因多态性在不同国家、种族及中国同一国家不同区域的结果很不相同。关于VDR基因与骨代谢关系的研究,有相关性的结论,也有不相关性的结论。这将对当地OP的预防提供参考。以往关于VDR基因与骨代谢关系的研究几乎均局限于绝经后女性,绝经前女性骨代谢的研究以及长春地区VDR基因的研究尚无报道。而骨质疏松症在临床上几乎是不可逆的,其预防胜于治疗,因此,我们以绝经前女性为研究对象,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探讨VDR基因这一重要的遗传因素对骨代谢的影响。通过了解我国长春地区绝经前汉族女性的VDR基因型的频率,并测定两个重要的骨代谢指标-骨钙素(osteocalcin, BGP)和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进而探讨VDR基因多态性与骨代谢指标的相关关系,同时分析年龄、体重、身高等非遗传因素与骨代谢指标的相关关系,来阐明此区域女性的骨代谢是否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为医药、卫生行业的专业人员预防和治疗OP,尤其是前者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通过此研究,我们认为对此区域的女性不能单纯以VDR等位基因型来预测BMD和OP。我们成功揭示了长春地区女性OP的可能发病机理,即:OP可能更主要地受非遗传因素的影响;预防OP的发生,可以通过加强非遗传因素的作用来实现;为在临床上科学地、有针对性地、切实有效地解决此地域女性预防OP及其并发症的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在提高公众健康和生活质量及节省庞大的医疗开支方面具有深远意义。
|
|
|
|
1 |
冯颖,陈霞飞,朱汉民,朱晓颖,陈小平,丁佩珍;166例中老年人营养摄入情况与退行性骨质疏松症的相关分析[J];老年医学与保健;1996年01期 |
2 |
任素梅,王宝军,罗先正;桡骨骨密度与股骨颈及腰椎骨密度的比较分析[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1996年01期 |
3 |
屠蕊沁,王美珍;卵巢切除术后雌激素变化及对骨密度的影响[J];上海医科大学学报;1998年05期 |
4 |
陈治卿;不同抗癫痫药对骨密度影响[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1998年04期 |
5 |
李瑾,邓晋丰,谢惠英,许树柴;广州市正常成人骨密度变化的研究[J];广州医药;1999年02期 |
6 |
丁会,王建国,卢连根;长期吸入糖皮质激素对支气管哮喘患者骨密度、血糖和血压的影响[J];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2000年06期 |
7 |
黄萍,吴新达;老年男性糖尿病患者的骨密度与性激素测定[J];广州医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
8 |
吴秋莲,陈文,徐浩;支气管哮喘患者腰椎和股骨近端骨密度测量[J];现代康复;2000年14期 |
9 |
李金祥,马锦富,吴进,王文志,赖盛梅;成都市1920例骨痛女性骨密度的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0年01期 |
10 |
王爱坚,陈业强,吴新贵,谈国标,梁渝贞,欧均;老年前期肾虚证与骨密度关系的研究分析[J];山西中医;2001年05期 |
11 |
凌莉!510080广州,方积乾!510080广州,党容!510080广州;骨密度检测质量控制研究[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1年03期 |
12 |
朱继珩,杨蕊敏;老年人骨折与骨密度及骨代谢生化测定探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2年03期 |
13 |
张浩,赵晋平;98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临床表现分析[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3年02期 |
14 |
尹东,杨惠林;骨矿密度监测与骨愈合进程的无创评估[J];中国临床康复;2004年35期 |
15 |
曹前来,王臻,李晓娟,刘继中;大段同种异体骨移植后骨密度变化与骨折的关系[J];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02期 |
16 |
章海凌,张文辉,沈飞霞,汪大望,杨晓斐,冯先荣;海洛因依赖者血清瘦素水平及其与骨密度的关系[J];温州医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
17 |
王智华,张文杰,宋光耀,张咏梅,赵晓云;石家庄地区健康女性骨密度随龄变化及骨丢失研究[J];河北医药;2005年09期 |
18 |
李颖智;杨有赓;于艳波;刘占军;徐春华;崔丽;;大鼠脊髓损伤继发骨质疏松的实验观察(英文)[J];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43期 |
19 |
夏伟芳;沈兰娟;;骨质疏松治疗仪治疗骨质疏松症54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年19期 |
20 |
胡东升;王立力;李育民;;中老年骨质疏松症与牙周炎的相关性分析[J];人民军医;2007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