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革兰阴性菌分子耐药机制研究
【摘要】: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β-lactamases, ESBLs)是革兰阴性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广泛耐药的重要原因。本研究采用三相水解试验、聚合酶链反应(PCR)、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PCR-mapping、重复一致序列PCR(rep-PCR)、接合转移试验、质粒图谱分析以及克隆测序表达等方法,对产ESBLs肠杆菌科细菌和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子耐药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革兰阴性菌临床分离株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的检出率高,且常为多重耐药菌株,所携带的ESBLs基因型以CTX-M型为主,可与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其它型别ESBLs基因以及DHA-1型质粒介导的AmpC酶基因共存。产ESBLs菌株I类整合子携带率较高,整合子内含有氨基糖苷类、甲氧苄胺嘧啶类和利福平等多种耐药基因盒,参与形成细菌的多重耐药表型,并可由质粒介导在不同菌株间通过接合方式传递其多重耐药性。本研究在整合子内发现了一个未知功能的开放读码基因,经克隆、测序、诱导表达及药敏试验分析,初步确定为一种新型二氢叶酸还原酶基因,编码对甲氧苄胺嘧啶类药物的耐药性。在海南地区首次发现产PER-1型ESBLs的铜绿假单胞菌,该菌株是其院内感染的主要流行株。本研究结果丰富和完善了我国东北及海南地区产ESBLs革兰阴性菌的分子流行病学资料,揭示了其多重耐药性产生和播散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更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产ESBLs细菌感染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