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己醇脱氢制环己酮铜基催化剂的研究
【摘要】:
本文以工业应用和基础研究为出发点,对铜体系催化剂进行了较深入、细致的研究。采用浸渍法、溶胶-凝胶、沉积-沉淀,固相研磨混合等方法制备了铜基催化剂,并添加各种助剂对催化剂进行调变。采用XRD、EPR、XPS、H_2-TPR,NH_3-TPD,BET等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考察了它们在环己醇脱氢反应中的催化性能,研究了制备方法与催化剂结构和性能的关系,同时对反应的活性中心及脱水和芳构化副反应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同时还探索性研究了纳米铜和纳米氧化锌,以及混合纳米铜锌催化剂在环己醇脱氢反应的中催化行为。
经系列实验,对催化剂组成、催化剂的制备条件和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浸渍法制备的Cu-K_2O/SiO_2和Cu/MCM-41催化剂显示了良好的催化性能,同时我们首次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Cu/SiO_2催化剂应用于环己醇脱氢反应,并显示了良好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
研究结果表明,铜基催化剂上环己醇脱氢反应的活性中心是Cu~0,其反应性能和铜金属比表面积相关。催化剂表面的酸性是导致环己醇脱水反应的直接原因。我们首次证明了Cu-ZnO/SiO_2催化剂中由于铜锌间相互作用而生成的Cu~+是苯酚生成的活性中心。
我们探索性研究了纳米铜和纳米氧化锌在环己醇脱氢反应中的催化性能。单独的纳米Cu催化活性和稳定性低。纳米Cu、ZnO混合催化剂显示了高活性和稳定性,但有一定的脱水产物环己烯生成。EPR、XPS、XRD和BET等表征结果表明纳米铜和纳米氧化锌中的氧发生了相互作用。对于铜基催化剂而言,这种相互作用能够起到稳定金属铜粒子的作用,对于纳米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应用于环己醇脱氢的研究结果未见相关文献报道。
|
|
|
|
1 |
吉定豪;朱万春;吴通好;王振旅;王国甲;;Cu/ZSM-5催化剂的表征及其环己醇脱氢性能[J];石油化工;2007年06期 |
2 |
李包友;石秋杰;;Ce、Sm改性Cu_2O/MgO催化环己醇脱氢制环己酮的研究[J];稀土;2009年04期 |
3 |
刘晓红;王丽娜;严凯;张林彬;谢鲜梅;;CuZnAl类水滑石衍生复合氧化物催化环己醇脱氢反应的研究[J];化学研究与应用;2009年09期 |
4 |
马见波;;环己烷选择性氧化合成环己醇和环己酮的研究进展[J];当代化工;2009年01期 |
5 |
岑沛霖,王建成,鲁信元;环己酮-环己醇二元系混合热的测定关联及汽液平衡的推算[J];化学工程;1984年06期 |
6 |
朱建光;环己烷氧化时副产物的综合利用[J];湖南化工;1994年04期 |
7 |
杨建明,吕剑,安忠维;4-正戊基环己酮的合成[J];合成化学;2003年01期 |
8 |
唐开清;詹正坤;万学适;刘建清;;过氧化物对环己醇、环己酮分析干扰的排除[J];合成纤维工业;1985年02期 |
9 |
曾永林;杨运泉;王锋;;环己醇-环己酮的分离研究[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
10 |
徐有田,陈忠贤;气相色谱法测定环境空气中的苯、环己酮、环己醇及环己烷分析方法探索[J];化工生产与技术;1994年04期 |
11 |
伍江林;杨运泉;段正康;刘文英;;新型环己醇脱氢催化剂的制备及其与工业催化剂性能比较[J];广东化工;2007年10期 |
12 |
李太衬;姜恒;宫红;;三氧化钨催化氧化环己醇制环己酮[J];中国钨业;2009年02期 |
13 |
戴明;赵健萍;吉俊华;;环己酮与环已醇体系的热力学性质 Ⅰ.混合热[J];河南科学;1985年01期 |
14 |
曾永林;杨运泉;罗和安;段正康;刘文英;;环己醇、环己酮、二甘醇三组分汽液相平衡研究[J];化学工程;2007年06期 |
15 |
邵丽丽;王雯娟;彭惠琦;王有菲;刘彩华;杨建国;;离子液体相转移催化环己醇氧化制备环己酮[J];分子催化;2007年06期 |
16 |
高翔;宋丽娟;尹作娟;张晓彤;孙挺;;环己烷催化氧化制环己醇(酮)的SBA-15催化剂研究[J];化学与粘合;2009年04期 |
17 |
黄紫洋;文新宇;李鹏;林雯;;环己醇与环己酮在疏水性复合电极上的电化学转化[J];现代化工;2010年01期 |
18 |
石能富;张波;徐春雷;张新波;陈银飞;葛忠华;;MgZrAlO复合氧化物催化酮氢转移还原反应[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11年01期 |
19 |
张晓彤,邱宝军,桂建舟,李红娟,孙兆林,孙挺;Co-M/Al_2O_3上环己烷的选择性氧化研究[J];工业催化;2005年07期 |
20 |
柳艳修;宋华;张文超;苗丽娜;;清洁氧化环己醇合成环己酮的方法[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07年1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