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抗战时期难民群体透析

韩维  
【摘要】: 本文以抗战时期的难民群体为研究对象,论述了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导致中国难民的出现,随战事的发展最终形成了难民群体,并对难民群体数量庞大、来源广泛、流亡时间长、人口流向与战事密切联系的整体特征进行了社会学分析。在难民的社会生活方面,描述了他们流离失所、生活艰辛、遭受日军屠戮的悲惨遭遇,特别是其中的妇女和儿童受害最重。在救助方面,分析了国民政府难民救助指导方针的逐步清晰和完善、救济机构的系统化、专门化和多种救济措施,以及主要社会力量如红十字会、同乡会馆、宗教慈善团体和海外华侨配合国民政府对难民的积极救助工作。在难民的战后遣返部分,深刻探析了国民政府进行难民遣返的经济动因和可能性,并对难民遣返的效果进行了评析,揭示了难民遣返效果有限的原因。结论部分总结了全文,体现以社会史的角度、以丰富的史料结合社会学知识,运用定量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和定性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的研究思路。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夷弛;张育仁;;抗战时期左翼文化精英群体与对外舆论宣传[J];新闻导刊;2009年02期
2 余九林;;抗战时期广东难民入港境况及港英政府的应对[J];传承;2009年02期
3 刘俊斌;;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关于难民安置的态度及措施之比较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04期
4 彭敦文;评孙艳魁著《苦难的人流——抗战时期的难民》[J];抗日战争研究;1997年04期
5 许金顶;;抗战时期旅日闽侨生存状况探析[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6年03期
6 孙晨;;论臧克家抗战时期的长诗创作[J];齐鲁学刊;1987年04期
7 陈晓文;抗战时期郭沫若政论中的文化道德因素[J];郭沫若学刊;1988年02期
8 管学庭;抗战时期的桂林体育[J];体育文化导刊;1991年01期
9 亦人;抗战时期的文化浩劫[J];党的生活;1996年04期
10 张伟;论抗战时期中国政治发展的民主化趋势与集权统治的加强[J];安徽史学;1997年03期
11 李毅直;抗战时期的堡垒村——王厂沟[J];党史博采;2000年10期
12 刘宝东;抗日战争时期的科技政策与社会发展[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13 周妤;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J];党史文苑;2004年08期
14 王积建;抗战时期中日“货币战”[J];文史博览;2005年15期
15 王振国;论抗战时期我党干部在职教育制度的建设与历史经验[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16 蒋连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17 金启华;;追忆汪辟疆先师的言传身教[J];古典文学知识;2005年03期
18 李建国;;抗战时期中国特矿运输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19 赵文静;;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文化建设的特点和经验[J];学术交流;2006年06期
20 徐凯希;;抗战时期后方手工业研究——以湖北、湖南为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承现;;抗战时期中国关内地区朝鲜义勇队的抗日活动[A];抗日战争史及史料研究(一)——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2 甘旭岚;;抗战时期延安民族学院的创立及其变迁[A];少数民族史及史料研究(三)——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8年
3 王晓华;;英国在抗战时期对华立场及对香港问题的态度[A];百年沧桑论香港——江苏省暨南京市各界举行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4 朱魁;;三擒汉奸胡二水[A];老兵话当年(第九辑)[C];2005年
5 程仪;;试论抗战时期鄂东地区党的建设[A];中原伟业——鄂豫边区抗日民族根据地建设学术讨论会、湖北省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及周恩来、刘少奇、李先念和新四军研讨会论文集[C];1993年
6 雷河清;孙少衡;;李先念在抗战时期的军事指挥艺术[A];铁军雄风——纪念新四军建军6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7 于农;;抗战时期的豫北地方流通券[A];中州钱币——《金融理论与实践》钱币专辑(十)[C];2002年
8 何长凤;廖光珍;;贵州历史上抓住机遇进行经济建设取得成功的范例——漫谈抗战时期的贵州企业公司[A];开发中的崛起——纪念贵州建省590周年学术讨论会文集[C];2004年
9 李建国;;抗战时期中国特矿运输研究[A];牢记历史 振兴中华——江苏省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论文集[C];2005年
10 彭一万;;万民血肉筑防城——抗战时期厦门旅菲三诗人[A];台湾建省与抗日战争研究: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暨台湾建省1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覃卫国;抗战时期桂林教育发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2 谢廷秋;贵州抗战文化与文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3 赵晶;抗战时期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的作用及领导方式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4 赵祖平;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体制下的政治参与[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5 曹嘉涵;抗战时期中美租借关系研究(1941-1945年)[D];复旦大学;2011年
6 莫子刚;贵州企业公司研究(1939-1949)[D];四川大学;2005年
7 聂蒲生;抗战时期在昆明专家对云南和大凉山的调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8 李会先;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民众动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9 张研;抗日战争时期四川省的社会教育[D];四川大学;2007年
10 李隆文;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县级政府管理研究(1937-1945)[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维;抗战时期难民群体透析[D];吉林大学;2007年
2 李宗海;抗战时期西安防空建设论述[D];西北大学;2011年
3 李挺;抗战时期中国高等院校内迁研究[D];西北大学;2000年
4 付国利;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刑事法规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5 彭红碧;抗战时期重庆难民的救济[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6 赵燕;抗战时期河南的难民问题与难民救济[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王振华;抗战时期国共合作中的美国因素之初步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赵红娟;抗战时期四川难民问题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9 李淑丽;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报刊事业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10 商阳;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土地制度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献文;抗战时期的抗战电影[N];中国艺术报;2005年
2 江汉大学 庄桂成;武汉抗战时期的“文协”[N];光明日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孙兴维;抗战时期,新疆有3条国际运输线[N];解放军报;2011年
4 傅渝;抗战时期的中国留法艺术学会[N];中国文化报;2011年
5 撰稿 本报记者 杨力叶;抗战时期的八路军桂林办事处[N];桂林日报;2010年
6 余贤杰;抗战时期兰州的城建区划[N];兰州日报;2005年
7 记者 周波;以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为契机 推动桂林各项事业更好更快发展[N];桂林日报;2008年
8 宋仲福(本文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授);抗战时期甘肃工矿企业的发展[N];甘肃日报;2001年
9 冯都;抗战时期的中日假币大战[N];人民政协报;2000年
10 记者 匡丽娜 实习生 苏映陶;“抗战经济文物展”红岩村亮相[N];重庆日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