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视野下我国贫困与反贫困的制度分析
【摘要】:
贫困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普遍难题。有效地遏止和消除贫困、缩小贫富差距、缓和贫富之间的矛盾,以保持政治稳定和促进社会和谐,是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
本文在对马克思主义制度贫困理论及其中国化的基本过程和内在逻辑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整体主义制度分析理论和方法,对我国贫困与反贫困的历史与现状、问题与成因等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并提出了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我国反贫困的模式选择和制度创新的具体路径。
本文认为,建国以来,党和政府一直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制度贫困理论,并紧密结合中国反贫困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条件,不断进行反贫困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建设,在反贫困上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当前我国的反贫困工作也面临着一些严峻的现实挑战。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政府应该选择人本扶贫模式、共享扶贫模式、参与扶贫模式和国际合作扶贫模式,并应从政府主导扶贫体制和制度、教育反贫困制度、财政扶贫制度、非政府组织参与扶贫制度、国际合作扶贫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进行创新,以进一步推动我国的反贫困工作,实现共同富裕,促进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