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中国人ERCC2/XPD Arg156Arg(C22541A)单核苷酸多态与乳腺癌遗传易感性研究

梁多宏  
【摘要】: 目的:探讨DNA修复基因ERCC2/XPD Arg(C)156Arg(A) (exon6) (rs238406)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乳腺癌的遗传易感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型技术,分析中国东北地区的129例乳腺癌患者,205例对照者的ERCC2/ XPD Arg(C)156Arg(A)与乳腺癌的遗传易感性。病例和对照以年龄(±3岁)、性别、民族为配比条件按1:2进行匹配。结果:发现ERCC2/XPD Arg156Arg多态与乳腺癌易感性之间的无有意义的关联(AA/AC vs. CC: OR=1.27, 95%CI=0.78-2.06, P=0.330;AA vs. CC: OR=1.12, 95%CI=0.61-2.04, P=0.717;AC vs CC: OR=1.36, 95%CI=0.81-2.28, P=0.248).。对照组群体变异等位基因A频率为0.48,与我们前期所报道的中国群体肺癌关联研究的对照群体的该基因频率(A=0.49)分布相一致。与高加索群体该等位基因平均频率(A=0.44)相比较,显示了种族间差异(χ2 =4.881, P=0.03)。按早发年龄及是否绝经分层分析,两组携带基因型没有差别。病例组有乳腺癌家族史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6.2%乳腺癌患者有乳腺癌的家族史,明显高于对照组1.0%,差别显著,P=0.016。结论:本研究首次在中国群体检测ERCC2/XPD Arg156Arg与乳腺癌遗传易感性,与前期我们在中国东北地区人群肺癌群体研究发现的有意义的发现结果相反,没有在乳腺癌群体中发现有意义的关联,提示进一步加大研究群体的样本含量是需要的。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柯杨;相关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肿瘤的遗传易感[J];中华肿瘤杂志;2002年02期
2 周青;;Calpain-10基因(CAPN-10)单核苷酸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T2DM)遗传易感性的实验研究[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3 孙小丽;林仲秋;张丙忠;;宫颈癌相关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研究进展[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9年S2期
4 孙小丽;林仲秋;张丙忠;;宫颈癌相关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研究进展[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9年S4期
5 魏瑜;高媛;程江;黄瑾;;单核苷酸多态性在医学领域的应用[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0年05期
6 曲银娥;王毅峰;杨梅;;环氧化酶-2功能性遗传变异与子宫内膜异位症遗传易感性的关系[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7年08期
7 熊兴东;卢盛祥;曾俐琴;陈梅娇;杨志宏;罗喜平;刘新光;;IL-10-592A>C多态与宫颈癌遗传易感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0年03期
8 肖勇;陈维;曹维克;褚红军;郭伟;潘善东;姜洁;董静;胡志斌;沈洪兵;;IL23R基因多态与食管癌遗传易感性的关联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9 熊兴东;古李中;曾俐琴;杨志宏;张志珍;罗喜平;刘新光;;DNA修复基因ERCC1 C19007T多态与宫颈癌发生的相关性研究[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0年04期
10 孔凡君;徐文珊;王华灵;王振征;;DNA修复基因XPD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肺癌遗传易感性[J];实用医药杂志;2008年10期
11 王国磊;王莉;张瑞祥;蒋庆峰;丁志丹;李印;;端粒酶催化亚单位Ex2-659A/G多态性与食管癌易感性的研究[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9年12期
12 熊兴东;杨游萍;曾俐琴;杨志宏;张志珍;罗喜平;刘新光;;hOGG1 ser326cys基因多态性与宫颈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J];广东医学;2010年08期
13 张柯基;徐迎春;张凤春;;PAK1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关系[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年09期
14 周青;;钙蛋白酶10基因多态性与汉族人2型糖尿病遗传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J];皖南医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15 曲银娥;王毅峰;杨梅;;MMP-9基因多态性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关系的研究[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7年09期
16 段亚男;孙东兰;王娜;周荣秒;李琰;;XRCC1基因多态性与贲门癌的发病风险[J];肿瘤防治研究;2009年12期
17 朱忠政;丛文铭;朱冠山;刘淑芳;冼志红;吴伟清;张秀忠;王艳华;吴孟超;;p53基因第72密码子多态性与中国人肝细胞癌遗传易感性的相关性[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05年06期
18 周青;;KCNJ1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E23K突变与2型糖尿病(T2DM)遗传易感性的实验研究[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7年01期
19 纪龙;余红平;;单核苷酸多态性、环境因素与肝细胞肝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J];卫生研究;2009年02期
20 李欣刚;刘晓光;裘云庆;;REG1a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胃癌遗传易感性研究[J];浙江预防医学;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琰;王娜;康山;马晓伟;郭炜;董秀娟;;P16(CDKN2)内含子3的2个多态性位点与上皮性卵巢癌发病风险关系的研究[A];第四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周钢桥;翟芸;张红星;何英;智联腾;杨灏;苑晓燕;贺福初;;环境反应相关基因SNP的发掘和环境反应相关疾病的遗传关联研究[A];海峡两岸第三届毒理学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5年
3 高君;柯巧;王燕;谈永飞;周炎;丁永良;沈洪兵;;环氧化酶-2(COX-2)基因多态性与胃癌易感性的关联研究[A];第四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王继先;;癌的遗传易感性对辐射致癌危险的影响[A];全国医用辐射防护与安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5 武淑兰;李渊;;DNMT3B基因启动子-149位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急性白血病的关系[A];第九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6 李文凤;胡震;张斌;曹明智;王永胜;沈镇宙;邵志敏;;BRCA1 1100delAT突变:中国家族性乳腺癌人群中重复出现的突变[A];第四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教育集[C];2006年
7 严金川;王翠平;陈广华;刘培晶;赵建伟;陈小节;;CD40-1C/T基因多态性与急性冠脉综合征遗传易感性及其与CD40表达的研究[A];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中青年医师论坛论文汇编[C];2008年
8 侯晓薇;;乳腺癌的基因诊断[A];第七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普通外科临床及基础研究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9 姬香魁;刘世刚;董守义;张杏茹;;364例乳腺癌X线诊断分析[A];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乳腺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10 王晓亚;刘会英;;乳腺癌病人的心理分析及护理措施[A];全国重症监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迎春;乳腺癌疾病特征分布和内分泌治疗药物基因组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2 曹阿勇;P53、BRIP1及PALB2基因突变和PALB2常见SNPs与汉族人乳腺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3 宋传贵;乳腺癌遗传易感性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4 胡多沙;Igκ基因SNP位点与肿瘤易感性以及肿瘤细胞表达Ig的异质性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5 何山;乳腺癌新术式及前哨淋巴结检测的临床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6 施俊义;部分耐药基因和蛋白在乳腺癌病例中的表达[D];第二军医大学;2002年
7 张子豹;人工流产与乳腺癌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8 孙涛;多西紫杉醇对人乳腺(癌)细胞增殖、侵袭力及钾离子通道特性的影响[D];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
9 郭会芹;乳腺肿瘤细胞中心体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年
10 鲍慧铮;血清p53抗体检测在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中的临床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靖;CAPN10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西南地区人群2型糖尿病相关性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8年
2 段亚男;XRCC1基因多态性与贲门癌发病风险的关联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9年
3 郭亦杰;二甲基精氨酸二甲胺水解酶1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易感性的关联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4 梁多宏;中国人ERCC2/XPD Arg156Arg(C22541A)单核苷酸多态与乳腺癌遗传易感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5 李芳芳;CD147基因多态性与寻常型银屑病易感性的关联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6 李蓉;Calpain-10基因多态性与PCOS患者遗传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7 王志富;基于候选基因策略的脓毒症遗传易感性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9年
8 陈安;苯乙醇胺-N-甲基转移酶基因多态性与湖南地区汉族人群原发性高血压易感性的关联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9 张亚飞;CTLA-4基因SNPs与乙型肝炎的关系[D];安徽医科大学;2008年
10 贝春华;IL-6和IL-10单核苷酸多态性与HBV相关肝细胞癌遗传易感性关系的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铮;日发现抑制乳腺癌发展的新途径[N];中国医药报;2006年
2 军事医学科学院307医院乳癌科 王涛 江泽飞;2009NCCN乳腺癌治疗指南解读[N];健康报;2009年
3 欧旭江;乳腺癌,女性疾病第一防[N];浙江日报;2004年
4 程守勤;40~60岁妇女易患乳腺癌[N];健康报;2006年
5 副主任医师 吴春;乳腺癌会遗传吗[N];卫生与生活报;2006年
6 张忠霞;唾液分析法可及早诊断乳腺癌[N];医药经济报;2007年
7 范杉珊;我区乳腺癌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N];华兴时报;2008年
8 刘涓;乳腺癌:女性健康“第一杀手”[N];大众卫生报;2008年
9 受访专家:广东省人民医院肿瘤中心乳腺科副主任医师 廖宁博士 采写:本报记者 郭静 通讯员 张玲玲;更年期女性要定期筛查乳腺癌[N];广东科技报;2009年
10 海涛;癌症与女性生育[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