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中生代高镁闪长岩的年代学与地球化学:对华北克拉通岩石圈演化的制约
【摘要】:
本文以鲁西中生代高镁侵入岩为研究对象,利用锆石LA-ICP-MS U-Pb定年技术,确定了鲁西中生代高Mg侵入岩的形成时代;利用继承锆石和/或捕获锆石以及痕量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示踪技术,结合高镁闪长岩中地幔橄榄岩包体的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讨论了高Mg侵入岩岩浆源区的性质和形成的构造背景;在上述研究基础上,结合相邻地区adakitic岩石中榴辉岩包体的年代学与地球化学研究成果,提出了中生代早期华北克拉通东部陆壳加厚过程的存在;中生代早期扬子克拉通俯冲板片的断离以及华北克拉通东部加厚陆壳的拆沉是造成华北克拉通岩石圈破坏的主要动因,同时也是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减薄的开始;拆沉或断离板片的熔融以及相继出现的与地幔橄榄岩的反应是造成研究区中生代侵入岩中高Mg特征的主要原因。该项研究对全面了解华北克拉通东部中生代岩石圈演化的深部作用过程以及岩石圈破坏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
|
|
1 |
杨承海;许文良;杨德彬;王伟;王伟德;刘金民;;鲁西上峪辉长-闪长岩的成因:年代学与岩石地球化学证据[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8年01期 |
2 |
李三忠;索艳慧;戴黎明;刘丽萍;金宠;刘鑫;郝天珧;周立宏;刘保华;周均太;焦倩;;渤海湾盆地形成与华北克拉通破坏[J];地学前缘;2010年04期 |
3 |
刘英俊;李兆麟;汪东波;董国仪;吴启志;;粤东沿海一带中生代含锡建造的地球化学[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1986年03期 |
4 |
翟明国;樊祺诚;张宏福;隋建立;;华北东部岩石圈减薄中的下地壳过程:岩浆底侵、置换与拆沉作用[J];岩石学报;2005年06期 |
5 |
刘燊;胡瑞忠;冯光英;杨毓红;冯彩霞;齐有强;王涛;;华北克拉通中生代以来基性岩墙群的分布及研究意义[J];地质通报;2010年Z1期 |
6 |
郭素淑;李曙光;;华北克拉通东南缘古元古代变质和岩浆事件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9年06期 |
7 |
周新华,张国辉,杨进辉,陈文寄,孙敏;华北克拉通北缘晚中生代火山岩Sr-Nd-Pb同位素填图及其构造意义[J];地球化学;2001年01期 |
8 |
赵祖斌,高山,骆庭川,凌文黎;华北克拉通碎屑沉积岩地球化学:异常太古宙—元古宙界线的初步研究[J];地学前缘;2000年02期 |
9 |
朱日祥;;地球内部结构探测研究——以华北克拉通为例[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年04期 |
10 |
徐义刚;;太行山重力梯度带的形成与华北岩石圈减薄的时空差异性有关[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
11 |
李永华;吴庆举;;中国地学热点研究区几个地学问题的探讨[J];国际地震动态;2007年09期 |
12 |
林舸;赵崇斌;肖焕钦;陈广浩;闫义;张德圣;刘士林;陈运平;;华北克拉通构造活化的动力学机制与模型[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8年02期 |
13 |
孙金凤;杨进辉;;华北东部早白垩世A型花岗岩与克拉通破坏[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
14 |
张宏福;;橄榄岩-熔体相互作用:克拉通型岩石圈地幔能够被破坏之关键[J];科学通报;2009年14期 |
15 |
翟明国;;华北克拉通的形成演化与成矿作用[J];矿床地质;2010年01期 |
16 |
万渝生,耿元生,刘福来,沈其韩,刘敦一,宋彪;华北克拉通及邻区孔兹岩系的时代及对太古宙基底组成的制约[J];前寒武纪研究进展;2000年04期 |
17 |
杨承海;许文良;杨德彬;刘长春;柳小明;胡兆初;;鲁西中生代高Mg闪长岩的成因:年代学与岩石地球化学证据[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
18 |
高山;章军锋;许文良;刘勇胜;;拆沉作用与华北克拉通破坏[J];科学通报;2009年14期 |
19 |
李三忠,刘建忠,赵国春,吴福元,韩宗珠,杨中柱;华北克拉通东部地块中生代变形的关键时限及其对构造的制约——以胶辽地区为例[J];岩石学报;2004年03期 |
20 |
裴福萍;许文良;于洋;赵全国;杨德彬;;吉林南部晚三叠世蚂蚁河岩体的成因:锆石U-Pb年代学和地球化学证据[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8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