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地区古元古界兴华渡口岩群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
【摘要】:
通过路线地质调查和剖面测制及各种测试方法,对黑河地区出露的古元古界兴华渡口岩群进行了岩石学、岩石化学、地球化学及同位素等研究,结果表明,兴华渡口岩群为区内最古老变质基底,由斜长角闪岩、变粒岩、片岩、大理岩组成。原岩为一套变质基性-中性火山岩及变质沉积岩系构成的火山-沉积建造。火山岩以碱性、钙碱性为主,稀土配分模式表现为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Eu负异常的特征,呈现左高右低的右倾斜型。变质沉积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稀土配分模式与俄罗斯台地泥岩相似。微量元素富集大离子元素Sr、K、Rb、Ba、Th,而Ti、Y、Yb、Sc、Cr等元素亏损,曲线形态与智利典型岛弧钙碱性玄武岩较为相似,但呈明显的三隆起形态。
利用特征元素含量、元素比值及相关图解等方法,进行古环境恢复,包括古盐度、母岩性质和构造背景性质,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最初形成环境为多岛洋盆环境。
通过对特征变质矿物电子探针的分析,可划分为石榴石带、十字石带,温度T=450~650℃,P=0.2~0.6GPa,变质程度达角闪岩相,属中P/T型。
在1:25万兴隆幅取得2178Ma(Sm-Nd)模式年龄,据此将该套地层置于古元古界。由于本区的兴华渡口群呈无序状出露于推覆构造带内或侵入体中,故采用构造地层的填图方法,将其称之为“兴华渡口岩群”与兴华渡口群对比,时代置于古元古代。
|
|
|
|
1 |
李根坤;李昌泽;宋彩珍;林文生;郭烈光;;福建沿海中生代变质带的变质作用特征[J];地质通报;1983年01期 |
2 |
李根坤;章金海;陈觉民;李昌泽;;闽台两省变质带的初步认识[J];福建地质;1983年01期 |
3 |
赖兴运,程素华,陈军元;中、低压变质作用与大陆造山——兼论四川丹巴的变质带[J];地学前缘;2003年04期 |
4 |
张兆忠,张秉良,冯锦江,李松滨;大别山变质岩系白云母b_0值与变质带[J];科学通报;1981年03期 |
5 |
桥本光男
,白桦
,郭颖;日本两种类型的蓝闪石变质带[J];地质科技情报;1985年03期 |
6 |
杨永强;我院博士生庄育勋荣获侯德封奖[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1989年02期 |
7 |
张泽明,游振东,韩郁菁;桐柏-大别山高压超高压变质带[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94年01期 |
8 |
张永康,刘聪;扬子地块东北缘中元古代的大地构造[J];江苏地质;1996年02期 |
9 |
;福建东南沿海变质带研究新进展[J];福建地质;1988年04期 |
10 |
;《中国东秦岭大别高压超高压变质带》(英文版)书评AugustithisSS(希腊)[J];地质科技情报;1997年03期 |
11 |
J.S.Daly;R.A.Cliff;B.W.D.Yardley;高坪仙;;变质带的演化[J];地质调查与研究;1991年03期 |
12 |
赵靖,钟大赉,王毅;滇西澜沧变质带的变形序列与变质作用初步研究[J];地质科学;1994年04期 |
13 |
于津海,王赐银,赖鸣远,陈树祥,卢保奇;山西古元古代吕梁群变质带的重新划分及地质意义[J];高校地质学报;1999年01期 |
14 |
陶正章;;地球化学新资料[J];矿物岩石;1985年01期 |
15 |
汪鼎耜;;向科学进军,赶上世界先进水平![J];中国地质;1956年05期 |
16 |
肖仲洋;洪文兴;;碱性岩岩体中表生与低温热作用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J];地质科学;1959年11期 |
17 |
金相录;;介绍苏联最近出版的“与岩石成因问题有关的稀有元素的地球化学”[J];地质科学;1960年02期 |
18 |
F.R.西格尔
,徐仲伦;一九七二年地球化学进展概况[J];地质地球化学;1973年01期 |
19 |
;福建沿海中生代变质带的基本特征[J];福建地质;1982年02期 |
20 |
晓天;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二届理事会成立[J];地球化学;1984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