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动力总成振动主动控制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
本文深入研究了动力总成主动隔振系统中涉及的作动器、主动悬置结构设计、控制系统建模和主动控制方法等关键技术。分别采用压电作动器和动线圈式电磁作动器设计了两种主动悬置结构,建立了它们的动力学模型,讨论了在不同控制方式下新型压电式主动悬置的隔振性能;设计了动力总成隔振试验台架,建立了系统十自由度动力学模型,并分析了在开环结构和采用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下系统的隔振性能。为降低实际车辆上控制系统的复杂性和减少控制成本,建立了动力总成隔振系统的五自由度简化模型;分别采用前馈控制和反馈控制两种方法对动力总成主动隔振系统进行了设计。由于与动力总成干扰信号相关性好的参考信号可以通过采集发动机转速来得到,前馈控制是一个较好的选择,采用滤波x-LMS自适应前馈控制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控制效果。因为动力总成主动隔振可看作是干扰抑制问题,而H_∞最优控制的控制指标是使干扰对系统的输出影响最小,因而设计了基于H_∞控制器的输出反馈控制系统,控制器采用线性矩阵不等式的方法求解。为提高怠速工况和启动停车过程中的隔振效果,在性能加权函数的选取时,重点考虑了1~50Hz频率段的控制性能。仿真实验表明,基于H_∞控制器的输出反馈控制方法能较好地抑制动力总成干扰对车身的影响。为消除压电作动器的迟滞非线性特性,采取了基于逆补偿原理的自适应逆控制方法。在分析和比较各种迟滞模型的基础上,采用了Prandtl-Ishlinskii迟滞模型,推导出基于梯度法的在线参数估计自适应律。证明了采用Prandtl-Ishlinskii模型时,如果间隙模型算子采用对称结构,且各间隙模型的间隙和斜率都成比例时,迟滞非线性的补偿效果与斜率参数无关,斜率参数只会影响参考输入与实际输出之间的比例关系,因此在线估计参数可简化为一个。
|
|
|
|
1 |
赵宏伟,陈鹏,刘大有,王庆年;混合动力汽车多能源动力总成嵌入式系统[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03年03期 |
2 |
米歇尔 A 克鲁格;一种最佳的汽车混合动力总成[J];汽车工艺与材料;2003年06期 |
3 |
苏楚奇,过学迅,阮杰,杜传进,陈军;多能源动力总成半实物仿真试验系统研究[J];汽车工程;2004年05期 |
4 |
罗玉涛,黄向东,黄河,郑方明;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多能源动力总成优化研究[J];汽车工程;2005年02期 |
5 |
罗禹贡;杨殿阁;金达锋;李克强;连小珉;;轻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多能源动力总成控制器的开发[J];机械工程学报;2006年07期 |
6 |
王伟华;曾小华;刘志茹;王庆年;;混合动力汽车多能源动力总成控制器[J];农业机械学报;2006年11期 |
7 |
韩亚平;管啸天;李海斌;程嫣;;发动机动力总成惯量参数测量及误差分析[J];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2007年04期 |
8 |
吴杰宏;黄河;张维竞;;多能源动力总成控制器硬件系统设计[J];传动技术;2007年03期 |
9 |
叶艳辉;;分汇流式混合动力总成在大型客车上的应用及仿真[J];汽车零部件;2008年05期 |
10 |
俞斌;庄德军;明新国;;汽车动力总成刚体惯性参数的辨识[J];传动技术;2008年01期 |
11 |
;飞思卡尔动力总成微控制器提供排放控制 抗击全球变暖[J];电子与电脑;2008年09期 |
12 |
张有;;商用车动力总成匹配研究[J];商用汽车;2011年15期 |
13 |
李忠欣;宋恩栋;叶怀汉;袁卫平;;混合动力总成多点悬置参数的匹配方法新探[J];客车技术与研究;2012年04期 |
14 |
罗永平;;多能源动力总成测试系统及试验技术研究[J];汽车与配件;2012年41期 |
15 |
唐晓峰;;基于三线摆的动力总成刚体惯性参数测量[J];上海汽车;2013年07期 |
16 |
束卫兵;孟浩东;;柴油机动力总成异常振动的模态分析[J];小型内燃机与摩托车;2013年05期 |
17 |
董伟佳;薛绍献;王旭章;;经济型轿车动力总成布置设计方法研究[J];汽车零部件;2013年11期 |
18 |
于瑞湘;马维金;张纪平;葛玉珉;谷玉明;王丽娟;;某轻卡动力总成的结构动力学分析[J];机械传动;2014年03期 |
19 |
史路;上海通用别克轿车动力总成的开发、标定、国产化认证和验证研究[J];上海汽车;2000年08期 |
20 |
叶玲,杨志伟,李昆;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发展[J];北京汽车;2002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