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模型测量及PAR指数测量研究安氏Ⅱ类、Ⅲ类错(牙合)畸形治疗后咬合关系
【摘要】:
目的:通过模型测量分析及PAR指数测量分析研究安氏Ⅱ、Ⅲ类错牙合畸形治疗后的咬合关系
材料和方法:选择治疗结束的153例安氏Ⅱ、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模型,利用PAR指数评分将患者分为咬合理想与咬合不理想两组,分别测量每一副模型Bolton全牙比值,根据其正常值得出两组样本牙量不调的比率并作统计学分析。选择78例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拔除双侧上5下4患者的模型及34例安氏Ⅱ1错牙合畸形拔除上4下5且PAR覆牙合评分在2分以上的患者模型,利用PAR指数评分将患者分为咬合理想与咬合不理想两组进行模型分析,分别测量治疗前后每一副模型的牙弓长度、宽度、牙合曲线、腭盖高度。
结果:治疗后咬合理想组Bolton全牙比值不调的占47.27%,而治疗后咬合不理想组Bolton全牙比值不调的占71.43%;治疗后咬合不理想组模型分类研究结果显示:牙量不调比率由大到小依次为安氏Ⅱ2类安氏Ⅲ类安氏Ⅱ1类,分别为85%、68.8%、66.7%,。咬合不理想组全牙牙量不调明显高于咬合理想组,P=0.003,安氏Ⅱ2类全牙量不调发生率最高。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治疗后咬合关系正常组上颌牙弓长度前段、后段增加,下颌前段减小明显P0.05,咬合关系异常组变化不明显P0.05。下颌宽度后牙段咬合关系异常组增加明显P0.05,其余各项及牙合曲线、腭盖高度变化两组间无差异。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牙弓长度前段下颌咬合关系正常组减小不明显,异常组减小明显P0.05;牙弓长度中段正常组上、下颌减小明显P0.05,异常组上颌、下颌减小均不明显;牙弓长度后段正常组上颌、下颌均有增加P0.05,异常组上颌增加P0.05、下颌增加不明显。牙弓宽度前段正常组上颌增加明显P0.05,异常组增加不明显,下颌两组增加均不明显;牙弓宽度中段正常组上下颌增加显著,P0.05,异常组上颌增加P0.05,下颌增加不明显。牙合曲线正常组治疗后减小极为显著P=0.000,异常组减小不明显。腭盖高度治疗后两组均有减小,但不显著。
结论:上下牙量比例直接影响治疗后尖牙、双尖牙及磨牙的咬合关系的调整。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治疗时促进上颌发育,抑制下颌生长是矫治成功的关键,对于错过生长发育期的患者,上下牙一定的代偿移动是必要的,上前牙唇侧开展、下前牙内收幅度及避免下颌磨牙颊侧移位是治疗后咬合关系理想的关键。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治疗后咬合关系不理想除与牙量比例不调关系密切以外还与下颌前牙内收过多、下颌中段和后段牙弓宽度增加不足、牙合曲线整平不彻底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