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东宁县金厂超大型金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模式
【摘要】:
金厂金矿床是中国东北部陆缘超大型热液金矿床之一。矿体类型复杂,矿床主要由角砾岩型金矿体和铜金矿体构成。本文通过深入研究该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成矿关系密切的暗色脉岩的地球化学特征、锆石年龄,对该矿床的成矿流体及成矿物质来源,取得了如下认识:
矿床地质特征表明,矿化类型有角砾岩型、蚀变岩型、细脉浸染状黄铁矿化型、多金属硫化物-石英脉型;岩相学及矿相学研究表明本区矿化类型可分为:钾长石-石英-黄铁矿阶段、石英-黄铁矿阶段、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石英-方解石阶段四个矿化阶段。
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10~600℃,主成矿阶段温度为150~400℃;通过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盐度、密度等参数的计算,可知该矿床的成矿压力为1.45~79.9MPa、深度为3Km以下,为浅成环境;重晶石、硬石膏、黄铜矿及磁铁矿等子晶矿物的存在,说明初始成矿流体为高氧化环境。
与成矿关系密切的花岗斑岩和闪长玢岩的锆石年龄的加权平均年龄为203Ma,推测成矿时限大致为190~210Ma(晚三叠-早侏罗)。
综合上述的研究结果,确定矿床的成矿模式为:中生代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使得该区处于活动大陆边缘的挤压环境;来源于下地壳上地幔的含有成矿物质岩浆,沿裂隙不断的上升,至近地表3Km左右,隐爆沸腾作用引起流体盐度升高,导致磁铁矿大量结晶和还原硫的释放,使得金和铜等金属硫化物大量结晶;而后期大气水的加入,是角砾岩型金矿形成的主要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