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辽盆地南部姚家组沉积体系分析
【摘要】:
本文通过岩心、地质录井、测井、地震等资料的研究,结合前人关于松辽盆地南部姚家组的成果,在一年多的系统资料收集与分析的基础上,编制了大量图件,厘定松辽盆地南部层序地层格架,对松辽盆地南部地区沉积特征及砂体分布有了较系统的了解,并对松辽盆地南部构造-沉积演化及姚家组沉积环境进行了系统研究。
提出研究区内姚家组为1个层序单元(即层序Ⅶ),在该层序单元的内部结构中体系域发育完整,自下而上依次发育了低水位体系域、水进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和水退体系域,其中低水位体系域砂体发育。确定了研究区上白垩统中发育有冲积扇、辫状河、曲流河、网状河、三角洲和湖泊六种沉积相类型。并进一步可以识别出13种亚相和若干个微相。其中,辫状河河道、扇中辫状河道等沉积亚相分布广泛,特别是在研究区南部的边缘地带发育普遍。在研究区内上白垩统中,姚家组时期为坳陷发展阶段的晚期,结合姚家组单井相型分布特征可知,姚家组沉积期由西南到东北沉积相展布总体表现为冲积扇相-辫状河相-三角洲相-滨浅湖相的渐变特征。此外,本文对研究区内资料较全的白兴吐小区进行了解剖,并指出:姚家组沉积时期,区段内整体构成了以西北和东部为主要物源供给区的冲积扇-辫状河沉积体系。
|
|
|
|
1 |
毛超林;赵占银;马玉天;宋立忠;刘珂;;松辽盆地南部岩性油藏特征及勘探潜力[J];中国石油勘探;2005年06期 |
2 |
郭迎春;苏明;何云龙;彭伟;;松辽盆地黑鱼泡凹陷姚家组层序地层与沉积体系[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0年01期 |
3 |
马汉峰;罗毅;李子颖;何中波;夏毓亮;王明太;;松辽盆地南部姚家组沉积特征及铀成矿条件[J];铀矿地质;2009年03期 |
4 |
吴亚东;赵文智;邹才能;李明;吴贤顺;;松辽盆地南部岩性-地层油气藏成藏规律[J];新疆石油地质;2006年01期 |
5 |
张振强;董文明;佘新民;景建安;;浅析油气对松辽盆地南部姚家组砂岩型铀矿成矿的作用[J];铀矿地质;2008年01期 |
6 |
陈少军;董清水;宋立忠;赵占银;丁悦宽;;松辽盆地南部泉四段沉积体系再认识[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6年06期 |
7 |
石国平;;松辽盆地西部斜坡白城英台红岗子地区萨Ⅱ组顶部砂体的环境分析[J];石油勘探与开发;1980年06期 |
8 |
张振强;赵忠华;杨冰;杨福;李鹏飞;;松辽盆地南部白兴吐地区油气后生还原对铀成矿的作用[J];铀矿地质;2009年05期 |
9 |
江涛;唐振兴;党立宏;季玉峰;;松辽盆地南部岩性油藏勘探潜力及技术对策[J];中国石油勘探;2006年03期 |
10 |
于文斌;董清水;周连永;朱建峰;张毅;李国鹏;;松辽盆地南部断裂反转构造对砂岩型铀矿成矿的作用[J];铀矿地质;2008年04期 |
11 |
刘桂珍;鲍志东;王英民;;松辽盆地西斜坡古沟谷-坡折带特征及其对储层分布的控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6期 |
12 |
石兰亭;潘树新;郭维华;王建功;王天奇;董丽红;;松辽盆地南部上白垩统中部组合层序界面的识别标志及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J];沉积学报;2010年02期 |
13 |
王颖,王英民,王晓洲,辛仁臣,赵志魁,赵占银;松辽盆地西部坡折带的成因演化及其对地层分布模式的控制作用[J];沉积学报;2005年03期 |
14 |
郭巍;于文祥;刘招君;马琳;;松辽盆地南部埋藏史[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9年03期 |
15 |
郭巍;方石;刘招君;苏飞;;松辽盆地南部泉头组-嫩江组热演化史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9年03期 |
16 |
张振强;王黎明;宫文杰;杨冰;;松辽盆地南部海里吐地区泉头组砂岩型铀矿化特征[J];世界核地质科学;2009年04期 |
17 |
邹才能,薛叔浩,赵文智,李明,王永春,梁春秀,赵志魁,赵占银;松辽盆地南部白垩系泉头组-嫩江组沉积层序特征与地层-岩性油气藏形成条件[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4年02期 |
18 |
裘松余;;松辽盆地南部万金塔CO_2气田的成因及其利用前景[J];吉林地质;1987年01期 |
19 |
;松辽南部勘探忙[J];国外测井技术;2000年02期 |
20 |
刘鸿友,梁春秀;松辽盆地南部低电阻率油层控制因素及分布预测[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3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