桦褐孔菌有效成分的PEF提取、化学修饰和抗癌活性的研究
【摘要】:
本文采用高压脉冲电场(PEF)技术提取桦褐孔菌中的抗癌活性物质。
首先对PEF强化提取传质的机理进行理论分析;研究PEF提取桦褐孔菌多糖的工艺,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为:电场强度30kV/cm,脉冲数6,液料比25mL/g,pH值10,在此工艺条件下,桦褐孔菌多糖的纯度为25.6%,多糖的提取率为49.8%;研究PEF提取桦褐孔菌中三萜化合物的工艺,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为:电场强度50kV/cm、脉冲数10、液料比30mL/g、乙醇体积分数75%,在此工艺条件下,桦褐孔菌三萜化合物的提取率为11.8g/kg;并对两种难溶于水的三萜化合物桦褐孔菌醇和白桦脂醇进行水溶性衍生化;最后,采用MTT法对桦褐孔菌提取成分的抗癌活性进行体外筛选。通过上述研究,为中药的开发和利用奠定了基础。
|
|
|
|
1 |
王涛;邵敬伟;郭养浩;;熊果酸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J];药物生物技术;2008年02期 |
2 |
刘高强;丁重阳;章克昌;王晓玲;;药用昆虫蜣螂对灵芝发酵和抗小鼠肝癌活性的影响[J];生物工程学报;2009年06期 |
3 |
陈红,颜茂恭,张其玖;化学修饰对青霉素G酰化酶活性的影响[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1991年06期 |
4 |
卢国为;标本不同储存时间对血脂检测结果的影响[J];海南医学;2003年03期 |
5 |
童革;;浅析肽类药物发展趋势[J];黑龙江医药;2007年04期 |
6 |
梁进;张剑韵;崔莹莹;黄龙全;;茶多糖的化学修饰及体外抗凝血作用研究[J];茶叶科学;2008年03期 |
7 |
陈佳乐;高飞;易喻;王鸿;应国清;;超氧化物歧化酶化学修饰的研究进展及展望[J];浙江化工;2008年07期 |
8 |
魏霞;何军林;刘克良;;核酶的化学修饰[J];中国药物化学杂志;2005年06期 |
9 |
齐敬总;王凤山;张鸿伟;曹吉超;张天民;;低分子肝素修饰超氧化物歧化酶及修饰酶的理化性质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6年02期 |
10 |
高永清;何军林;;低剂量小分子干扰RNA制剂[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2006年02期 |
11 |
刘常金;杨婷;赵彦丽;郑焕兰;石乐君;;单甲氧基聚乙二醇修饰白藜芦醇的初步研究[J];天津化工;2009年04期 |
12 |
蔡孟深;;嘌呤核苷亚硝基脲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抗癌活性[J];世界临床药物;1980年01期 |
13 |
王树岐,程玉华;弹性蛋白酶化学修饰的研究[J];药学学报;1987年02期 |
14 |
杨保珍;张天民;;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化学修饰[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1991年01期 |
15 |
金静君;魏一生;李卉;邹榕;李琼;曹祖蕊;叶聚荣;林建峰;张丽华;林大杰;黄寿卿;;凤尾菇提取物的抗癌活性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J];福建医药杂志;1992年01期 |
16 |
胡梅清,陈彤,方胜,吴梧桐,李继珩;人血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化学修饰[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3年01期 |
17 |
尹卫平,陈宏明,王天欣,蔡孟深,阎福林,吴标,席茶英;从无花果中提取新的皂苷和糖苷化合物及其活性研究[J];中草药;1998年08期 |
18 |
刘长暖,刘兰,张翊,饶春明,王军志;长效干扰素质控方法的研究[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00年04期 |
19 |
丁勤学;熊少祥;刘进;赵馨;阙海萍;刘少君;;肽质量指纹图谱中实验因素引起的氨基酸修饰以及相应肽段的质量变化[J];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2006年01期 |
20 |
汪洋;左霞;;金属卟啉配合物抗癌光敏剂的研究进展[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