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运动噪声源识别技术的研究

周晓华  
【摘要】: 噪声源识别技术是噪声控制工程中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由于运动噪声源的声辐射场较复杂,给噪声的测试和分析带来了一定困难。声全息和阵列信号处理方法是两种比较有效的运动噪声源识别技术,近年来取得了较快发展,但是由于这两种方法本身的局限性,对运动噪声源的声场分析存在一些不足。本文旨在寻找一种识别运动噪声源的有效方法,准确分析运动噪声源的声场特性。详细研究了声全息和阵列信号处理方法在运动噪声源识别技术中的应用情况,针对两种方法在运动噪声源识别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解决和拓展。提出了基于组合测量方法的运动噪声源识别技术,该方法在低频域采用声全息方法进行声场重建,在高频域采用阵列信号处理方法进行声场分析,结合两种方法的分析结果,获得整个频域的声场信息,具有低成本高效率的优点,最后通过理论推导和实验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罗禹贡,杨殿阁,郑四发,毛晓群,李克强,连小珉;基于近场声全息理论的运动声源动态识别方法[J];声学学报(中文版);2004年03期
2 余厚全,刘益成,黄载禄;小波变换用于地震测井信号的多分辨率分析[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4年04期
3 J.L.Larsonneur;石殿祥;;小波与地震解释[J];国外油气勘探;1994年06期
4 许克静,王艳春;子块非均匀量化的小波变换图像压缩编码方法[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5 杜红,苑延华;高维小波变换的一般形式[J];黑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6 田高友,袁洪福,刘慧颖,陆婉珍;小波变换用于近红外光谱性质分析[J];分析化学;2004年09期
7 涂春艳;小波分析在信号降噪中的应用[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8 付燕;改进的小波域阈值去噪方法[J];西安科技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9 艾志强,纪玉波,任洪海;一种基于小波变换的图像盲水印算法[J];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10 张国华;张学东;;基于可变邻域的小波变换的球团图像边缘检测算法[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11 陈俊;杜扬;曹晓龙;;基于小波变换的人脸特征定位[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12 徐造坤;邓中民;赵燕;陈立亭;吴小清;;基于小波变换的机织物经纬密度测量[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13 顾振普;郑广;;心电信号小波分析[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14 张威;李瑞;汪兴旺;;基于测井数据小波变换的四川孝泉地区须家河组层序划分[J];物探与化探;2007年01期
15 李伟;方江涛;戴光;;基于独立分量分析和小波变换的低碳钢点蚀声发射信号特征提取[J];化工机械;2007年02期
16 田松亚;吴冬春;孙烨;付炜亮;;基于DSP的CO_2焊短路信号的小波检测[J];焊接学报;2007年07期
17 张起欣;张世富;王鹏飞;;基于小波变换的磁记忆信号去噪方法研究[J];石油化工自动化;2007年04期
18 张勇;张萍;;小波变换在心电图识别系统中的应用[J];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19 李湘闽;江登银;;汽车防撞毫米波雷达信号小波变换处理分析[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20 于彬;王广彬;;基于小波变换的膜蛋白跨膜螺旋区段预测分析[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松;应怀樵;刘进明;;基于波束形成的噪声源识别方法的应用和比较[A];第九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2 司春棣;陈恩利;杨绍普;王翠艳;;基于声阵列技术的汽车噪声源识别试验研究[A];第八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沈松;应怀樵;刘进明;;基于波束形成的噪声源识别方法的应用和比较[A];第九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邓可教;储昭坦;吕伟国;;有限焦距波束形成在汽车噪声源识别中的应用[A];中国声学学会2006年全国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鄢社锋;马远良;;基于二阶锥规划的稳健高增益波束形成[A];2004年全国水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6 张艳芹;方世良;;波束形成中多目标分辨率研究[A];2009年全国水声学学术交流暨水声学分会换届改选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刘晓玲;刘丹丹;;汽车噪声识别的声全息法[A];四川省汽车工程学会、成都市汽车工程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祝顺燕;孟桥;;基于AR谱的声矢量传感器阵的波束形成[A];2004年全国物理声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9 唐建生;孙超;;基于子阵合成的宽带波束形成方法[A];中国声学学会2005年青年学术会议[CYCA'05]论文集[C];2005年
10 蒋斌;许勇;杨军;;基于最小二乘法的球面麦克风阵列波束形成技术[A];中国声学学会2009年青年学术会议[CYCA’09]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晓华;运动噪声源识别技术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2 李少梅;数字地貌晕渲理论与技术的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4年
3 王强;基于声信号检测的管道TPD预警系统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4 姜朝阳;作物冠层传输过程中的时间序列分析与阻力估算[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3年
5 张旗;基于属性的图像分类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5年
6 柯丽;基于小波变换的空间遥感图像实时压缩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05年
7 董卫军;基于小波变换的图像处理技术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8 姜长泓;轨道车辆轮轴故障检测系统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9 李丽明;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EOAE)识别与分析新方法的应用基础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7年
10 修吉宏;基于图像功率谱的航空图像质量判别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金圈;基于波束形成技术的噪声源识别与声场可视化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2 杜亮;基于声阵列与声全息的噪声源识别方法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1年
3 钟艳华;JPEG2000中DWT的VLSI结构设计[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4 海洋;基于不可分小波变换的指纹增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杨旭;基于小波变换的综合滤波法去噪声[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6 王少冬;声呐波束形成技术及其DSP实现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3年
7 廖重贵;小波分析在变形监测中的应用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0年
8 高康强;智能天线波束形成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2年
9 郭庆华;自适应波束形成与超分辨参数估计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10 陶琴;MU-MIMO系统准正交空时编码联合波束形成技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常丽君;科学家首次观察到分子层面的多普勒效应[N];科技日报;2011年
2 张孟军;英科学家成功演示反多普勒效应[N];科技日报;2003年
3 本报记者 张晶;应对多普勒效应理论进行再思考[N];科技日报;2010年
4 吴玉田殷学平;中药质量控制又添新武器——小波变换近红外光谱分析系统[N];中国医药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 闫冰;驯服WLAN[N];网络世界;2009年
6 苏恩泽;物理学家闯红灯[N];解放军报;2001年
7 华为技术 刘平;解码无线通信“风语者”[N];通信产业报;2006年
8 广西 陈华杰;EVD,一路走好[N];电子报;2002年
9 赵致真;体育场馆拾零[N];科技日报;2008年
10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系 李炜;探寻视频编码技术发展的足迹[N];中国计算机报;200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