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铜合金高温抗氧化性的研究

刘国军  
【摘要】: 本研究以提高铜的抗氧化性能为研究目的,探讨了低含量合金元素Mg、Al、S、Se和Te对铜高温氧化的影响,并与纯铜的结果进行了对比。通过测量质量的增加来研究氧化动力学变化,采用扫描电镜(SEM)等手段分析了退火后以及氧化后的合金表面和截面形貌并通过EPMA,SIMS等分析方法检测了退火后合金表面附近的元素分布,分析了合金元素对铜高温氧化影响的机理。同时对纳米铜与粗晶铜的高温氧化性能进行了初步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当温度低于600℃时,合金元素Mg、Al、S、Se和Te明显提高铜的抗氧化能力。而当温度高于700℃时,Al的效果较好,但Mg的效果不明显,而S、Se和Te降低了铜的抗氧化能力。Mg和Al提高铜的抗氧化能力主要是由于退火过程中分别生成的MgO和Al_2O_3氧化膜阻碍了Cu和O的扩散。对于S、Se和Te的情形,低温抗氧化能力得到提高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这些元素在氧化物/铜界面聚集并阻碍了晶界扩散,而高温下抗氧化性能被降低的主要原因是Cu_2S、Cu_2Se和Cu_2Te会继续与氧反应生成Cu_2O以及CuO。在所测试的温度范围内,由于纳米铜的晶界浓度较大,晶界扩散系数大,抗氧化能力明显不如粗晶铜。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曙;;高爐配件用铜合金中铜、锡、铅、锌、镍的测定[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58年01期
2 郝梅青;;用流动注射法连续分光光度测定铜合金中的铜、镍、锌[J];现代兵器;1982年06期
3 ;新技术与成果[J];中国金属通报;1996年44期
4 赵争荣;稀土对铜合金耐蚀性能的影响[J];山西机械;1999年S2期
5 周度;;铜及铜合金零件的毛坯压力加工[J];金属加工(热加工);2008年11期
6 吕会敏;马雪芳;胡芸;;铜及铜合金的焊接[J];科技信息;2010年30期
7 昂云;怪金属铍和合金[J];化学世界;1946年10期
8 张祖烈 ,张铭勳 ,汪善徵;某造船厂使用生铁坩埚制镁铜合金和镁铜合金整块加入铁水的经验以及熟处理中发现的问题[J];铸造;1952年01期
9 武登高;;铜合金中锌的络合滴定[J];分析化学;1973年02期
10 曹磊;安春良;;铜合金的腐蚀变色与防蚀处理[J];航空制造技术;1982年11期
11 吴炳松;;铍铜、铍铝合金国内应用动态[J];湖南冶金;1983年01期
12 周善佑;;铜合金的热处理[J];上海有色金属;1985年02期
13 潘国华;胡国勤;沈德照;殷东来;马宇勤;崔日梅;韩景春;尤银生;;汽车散热器用铜合金[J];上海金属;1987年04期
14 计伟志,徐志昌;铜合金玻璃杯模具的液态模锻[J];热加工工艺;1988年06期
15 任英兰;电子元件用的铜合金[J];中国有色冶金;1988年04期
16 吴相华;;连续扫描ICP-AES法测定铜合金中铝铁钴镍和硅[J];分析试验室;1988年08期
17 周正伦;夏发珍;;铜合金中锌的无氰盐测定法[J];钢铁研究;1990年02期
18 雷光勇;;铜及铜合金的酸洗工艺探讨[J];表面技术;1991年01期
19 冯绍彬;董会超;贾庆伟;;铜合金全光亮化学抛光液稳定性的研究[J];材料保护;1991年03期
20 ;铜及铜合金表面钝化的新方法[J];材料保护;1991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旻;;铜合金引线框架材料的技术进步[A];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第三届学术会议论文集——科学技术论文部分[C];1997年
2 尹忠民;姜锋;蒋牵;徐国富;张生龙;宋练鹏;汪明朴;;时效处理对高强高导铜合金组织性能的影响[A];2000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下)——2000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3 王碧文;;铜及铜合金研究方向[A];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第三届学术会议论文集——科学技术论文部分[C];1997年
4 岳军;;铜合金中锆的测定—偶氮胂Ⅲ光度法[A];制造业与未来中国——2002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黄福祥;宁洪龙;铃木洋夫;马莒生;;引线框架铜合金氧化性能的研究[A];2004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6 谢建新;王自东;;高性能铜合金线材制备加工技术[A];2000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下)——2000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7 李湘海;;铜合金产品缺陷的超声定性探伤[A];2006年晋冀鲁豫鄂蒙川云贵甘沪湘十二省区市机械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河南分册)[C];2006年
8 曹育文;马莒生;唐祥云;王碧文;;中国铜合金引线框架材料的现状与发展[A];第三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8年
9 郭寿鹏;;电解法测定铜含量的不确定度评定[A];山东省金属学会理化检验学术委员会理化检验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10 梁健;;ZCuAl8Mn13Fe3Ni2铜合金材料腐蚀疲劳试验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疲劳与断裂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予才;高速铁路用铜合金接触网导线及铜扁线的产业化研究[D];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2012年
2 刘国军;铜合金高温抗氧化性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3 尹延国;铜基石墨自润滑材料及其摩擦学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4 雷静果;新型高强高导Cu-Ag-Cr合金的组织性能及时效动力学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7年
5 陆德平;高强高导电铜合金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6 杨贵荣;铜合金表面铸渗工艺及渗层性能的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06年
7 郭守晖;沉淀强化铜合金的制备及组织性能研究[D];南昌大学;2012年
8 许彪;Cr_3C_2颗粒增强高强高导铜基复合材料研制[D];南昌大学;2008年
9 阎志明;铜及铜合金管坯水平电磁连续铸造技术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10 刘勇;接触线用稀土微合金化高强高导Cu-Cr-Zr合金时效析出特性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贵荣;铜合金表面铸渗的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03年
2 张天明;Sn、Zn对Cu-Sn-Zn三元合成金稳定性膜层形成及影响的研究[D];长安大学;2004年
3 彭北山;碳化钨弥散强化铜合金的研制[D];武汉大学;2004年
4 钱继锋;新型耐磨铜基合金的研制及其耐磨性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2年
5 杨丹;新型汽轮发电机转子槽楔铜合金组织和性能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0年
6 曾刚;大容量汽轮发电机转子槽楔铜合金研制及高温性能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0年
7 李宏祥;铜合金金属型球墨铸铁件铸造工艺及模具CAD软件研究[D];机械科学研究院;2002年
8 洪斌;Cu-9Ni-2.5Sn-1.5Al-0.5Si合金热处理工艺及性能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9 李本贵;薄带连铸结晶辊用高强高导铜合金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10 张雪梅;唑类及嗪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在碳酸氢钠介质中对铜缓蚀性能的研究[D];新疆大学;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任静波;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EPA)批准抑菌材料铜合金注册[N];中国冶金报;2008年
2 进周;新型铜合金接触线应用高速铁路[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5年
3 小玉;铜合金盘管生产技术亟待开发[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8年
4 记者 陈耀群;江苏科大槽楔铜合金项目实现产业化[N];中国船舶报;2006年
5 曹建国;洛铜成为国内铜及铜合金检测标准制定和研制单位[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9年
6 环球财经 张世彤;我国为何再次调高精炼铜及铜合金的出口税率[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6年
7 徐美君;我国精炼铜及铜合金出口税率再次调高[N];中国建材报;2006年
8 张世彤;精炼铜及铜合金出口税率为何再次调高[N];中国矿业报;2006年
9 记者黄苗荣 余建峰;海亮冷疑管制造水平国际领先[N];中国有色金属报;2010年
10 江妍;“大容量发电机转子槽楔铜合金研究及产业化”成果获奖[N];江苏科技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