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联合国框架下自然灾害治理研究

沙楠  
【摘要】: 当今世界,治理自然灾害的实践覆盖面日益扩大,涉及到多个部门,打破了各种界线,它的目标就是争取可持续发展。只有世界各国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才有可能成功地实现治灾目标。因此,作为世界上目前规模最大而权威性最强的国际组织,联合国应该为推动和支持治灾而做出最广泛的努力,使全体人民和各种实体联合起来,共同获益于交流经验和推动全球承诺及不断改进的科学知识。 本文用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从现实情况和联合国现有的工作成果出发,提出将治灾融入各相关领域的方法,以降低生命和财产的损失,从而为可持续发展指明道路。明确界定了自然灾害和治灾的相关概念,分析了其成因及产生的危害性后果。探讨了自然灾害与发展、贫困乃至似乎毫不相关的其它领域,如社会性别、民主管理、武装冲突、都市化等的关系,解析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从联合国视角出发,围绕最重要的减灾环节,阐述行之有效的治灾方法和手段: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将自然灾害影响减到最低;建立国际交流平台以促进世界各国的合作;在经济、社会、政治等层面,充分融入治灾理念,制定切实可行的治灾框架并将其付诸实践。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全球绿色新政”在危机中点燃绿色希望——访第二届中国十佳绿色新闻人物:联合国系统驻华总协调马和励[J];中国绿色画报;2009年12期
2 ;联合国援助的科研项目顺利进行[J];中国海上油气(工程);1991年05期
3 王欢;中外环境专家共商中国“绿色发展”之路[J];公关世界;2003年11期
4 刘坤喆;;中国未来的“低碳道路”[J];中国减灾;2010年11期
5 张继权,冈田宪夫 ,多多纳裕一;综合自然灾害风险管理[J];城市与减灾;2005年02期
6 ;联合国看世界的窗口[J];影像视觉;2010年11期
7 王莹莹;;亚洲共同努力 减少自然灾害风险[J];中国减灾;2010年21期
8 任彦;承诺中国——访联合国系统驻华协调代表兼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马和励[J];国际人才交流;2004年07期
9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考察中冶美利[J];造纸信息;2010年05期
10 林宙峰;郭益军;吴惠璇;;自然灾害环境风险评价研究进展[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7年06期
11 ;力创企业公益新模式——伽蓝集团成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华首家合作民营企业[J];中国化妆品(行业);2011年03期
12 张楠楠;;完善损失控制体系是应对自然灾害的长远之策[J];经济;2011年07期
13 孙艳;王炼;伯绍波;;高速公路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体系的研究[J];交通企业管理;2007年06期
14 为科;;UNDP地球日发起“我们的贡献”环保宣传项目[J];环境保护;2008年09期
15 郝丽娟;;SGS为联合国联合馆“自愿减排”提供碳审核[J];认证技术;2010年06期
16 邹晶,莱特娜;贫穷、发展和全球化——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驻华代表的对话[J];世界环境;2002年06期
17 ;联合国相关机构——借力世博设立“千年金奖”中国酒企商机扑面而来[J];酒世界;2010年04期
18 徐娜;;亚洲携手共防自然灾害风险[J];中国减灾;2010年21期
19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聘请的中外专家访问林化所[J];林产化学与工业;1992年02期
20 邵亦慧;联合国开发署与政府及企业界合作以保护臭氧层[J];上海环境科学;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燕群;蒙吉军;;基于防灾规划的城市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孙若梅;孙同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中国扶贫调查报告[A];社会扶贫中的政府行为调查报告[C];2001年
3 佐佐木美树子;;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青年发展方面开展的工作[A];青少年事务与政策研究报告——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2)[C];2002年
4 李铁鹰;;城市综合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应用研究[A];第三届湖北科技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5年
5 高进;;综合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应用研究[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象灾害与社会和谐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6 ;《2005年人类发展报告》:中国排名升至85位[A];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员通讯总第85—95期(2005年)[C];2005年
7 马和励;;第三届环境与发展中国论坛开幕致词[A];第三届环境与发展中国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张俊香;黄崇福;乔森;;自然灾害概率风险区划与软风险区划的比较[A];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一)[C];2006年
9 金冬梅;张继权;赵万智;;中、日两国灾害风险管理对策体制比较研究[A];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宗恬;黄崇福;;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中诸因素之间关系的初探[A];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沙楠;联合国框架下自然灾害治理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2 胡蓓蓓;天津市滨海新区主要自然灾害风险评估[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尹占娥;城市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徐家林;“人文发展”的维度及其评价[D];复旦大学;2006年
5 陈晓楠;农业干旱灾害风险管理理论与技术[D];西安理工大学;2008年
6 占绍文;农村人文发展的测度与解析[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7 田艳;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权利法律保障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8 陈李宏;种业企业风险管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9 贾丹;延庆风沙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及景观格局优化[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10 侯刚;中国生物质能风险评估与管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曼;德州市农业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2 孙同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对华援助业务中的信托制度[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0年
3 席劲松;试论我国重大自然灾害保险制度的构建[D];厦门大学;2009年
4 项英玲;论UNDP小额信贷扶贫项目的示范效应及对我国的影响[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5 袁丽丽;自然灾害对中国农户经济的影响和对策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7年
6 张煜丽;联合国与全球气候治理[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梁警丹;吉林省生态灾害风险评价与管理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张鸣;区域性人居组织的国际比较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9 王静静;沿海港口典型自然灾害风险分析与评估[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任清泉;上海市水文气象灾害风险特征分析及管理范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黄蕾;穆迪:财险业或临更大自然灾害考验[N];上海证券报;2008年
2 记者  刘杰;首个温度指数期货将推出[N];北京现代商报;2006年
3 记者 徐庭娅;UNDP和私企携手助推可持续发展[N];中国经济导报;2006年
4 记者 朱广菁;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中心揭牌[N];大众科技报;2006年
5 郭春菊 林建杨;联合国:埃及可持续发展有进步[N];经济参考报;2006年
6 张晓晖;容声冰箱获“节能明星大奖”[N];中华工商时报;2007年
7 记者 范欣 王莹莹;联合国推动中国企业提升社会责任[N];中国绿色时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范丽敏高洪艳 实习记者 宋菲;联合国机构支持东北亚合作[N];中国贸易报;2008年
9 记者 解希民;联合国开发署与首家中国企业签署合作协议[N];中国财经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海霞;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牵手云南冶金集团[N];中国经济导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