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当代中国人的现代化问题研究

张彬  
【摘要】: 在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这项伟大的事业作为一次深刻的社会革命,需要由敢于承担并有能力完成的人即现代化主体来进行。在以经济建设和生产力发展为现代化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关注人自身的现代化,加快人的现代化步伐,意味着抓住了社会现代化的核心,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此同时,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发现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提高人自身的现代化水平有助于国际竞争能力的增强。中国人的现代化问题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来的,这也是本篇论文的基本判断和深入研究的出发点。 本文立足于中国国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继承己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国人的现代化问题进行研究。其内容主要包括六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本文研究的意义、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概括人的现代化的涵义、特征并归纳和总结人的现代化的基本理论,解决中国人的现代化的理论依据问题;第三部分评析国内外人的现代化理论,对人的现代化理论进行了较系统的探索;第四部分追溯中国人的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从而梳理出中国人的自身现代化进步脉络;第五部分分析和考察现阶段中国人的现代化的现实状况,提出当代中国人现代化的主要问题,解决中国人现代化的现实依据问题;第六部分根据中国国情,设定中国人的现代化目标,进而探讨中国人现代化的实现道路。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季秋;;毛泽东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贡献[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2 席成孝;;东方社会理论视阈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3 陈洪兵;刘国辉;;现代化的核心及其体现[J];法制与社会;2011年10期
4 袁家立;论社会主义制度与中国现代化运动的内在统一性[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1990年11期
5 王永贵;;马克思恩格斯全球化思想的当代阐释[J];江汉论坛;2010年03期
6 李仁卿;;论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的理论论证及现实意义[J];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06期
7 叶·米·谢米里亨;;在“共产党宣言”发表以前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家和法的著作[J];教学与研究;1956年05期
8 严枝;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经济特征的科学探讨──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观札记之二[J];真理的追求;1995年09期
9 李心华,姜建英;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不大发达国家首先开始革命的思想[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10 王德新;;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法治思想探源[J];运城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11 何萍;开展以中国现代化为中心论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05期
12 谢冬慧;;法律全球化与法制现代化论略[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13 刘永国;;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历史根据的再讨论——以现代化为视角[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14 陆贵山;;社会的现代化与文学的现代性[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15 袁国友;创造性的回应与转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百年现代化之路[J];学术探索;1994年05期
16 谢冬慧;;法律全球化与法制现代化[J];法制现代化研究;2007年00期
17 马爱平;张黎天;;关于世界现代化运动的几点认识[J];甘肃理论学刊;1988年01期
18 叶南客;三元革命、四个长波、五大特征──世界现代化历程与特征的社会学透视[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2期
19 王晓林;;现代化不能拒斥现代性——兼论应对西方后现代社会思潮的挑战[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6年03期
20 郑继江;;马克思的现代化视野考察[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异凡;;马克思恩格斯给我们的启示——另一视角看苏联剧变中的问题[A];“苏东剧变20年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刘仁胜;;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学思想研究概述[A];“以人为本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人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王亚鹏;;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探析[A];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暨商洛率先突破发展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张雷;;一种可疑的性爱论——福柯眼中的古希腊人同性之恋[A];伦理研究(生命伦理学卷·2007-2008)下册[C];2007年
5 陈剑;;中国现代化道路与中国模式[A];现代化的特征与前途——第九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罗岗;;现代“文学”在中国的确立——以文学教育为线索的考察[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7 于维栋;;中国现代化的特点和前景[A];现代化的特征与前途——第九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8 沈忻昕;;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公众参与的新特征[A];现代化的特征与前途——第九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9 姚文放;;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学批评方法与文学传统[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10 杨洪承;;现代中国作家群体生态与“中国形象”结构研究[A];百年中国文学与“中国形象”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彬;当代中国人的现代化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2 王保彦;主体意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3 王琦;现代性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构[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4 秦正为;斯大林的国家利益观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袁聚录;试析柯亨对诺齐克持有正义理论的批判[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6 鲁绍臣;反思与重构[D];复旦大学;2008年
7 刘启生;马克思主义就业理论与社会主义就业实践[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8 雷龙乾;马克思主义社会转型理论[D];北京大学;2000年
9 张雄;历史转折论[D];复旦大学;1993年
10 蒋学杰;论马克思“跨越”思想的发展观意义[D];吉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翟冉冉;列宁社会主义对外经济关系思想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2 傅涛;从苏东剧变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3 冯春;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相容性与矛盾性[D];河南大学;2009年
4 杨静;当代中国社会建设思想的内涵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5 周爱冬;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公平问题[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陈国启;“南街模式”激励机制探讨[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7 刘伟民;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模式[D];山东大学;2009年
8 张飞岸;新自由主义与资本主义危机[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9 梁皓;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建构[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李宏;十年建设时期党对社会主义改革的探索及其历史经验[D];西北大学;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姚贞;学习韬奋出版奖获得者尤开元[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
2 王轶;阳光心态 和谐人生[N];光明日报;2007年
3 侯才 峦亚丽 邓永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观[N];学习时报;2006年
4 ;人民出版社为党的出版事业再创佳绩[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朱侠;规定动作到位 自选动作出彩[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6 记者  姜小玲;出版界:小心“三国”变“战国”[N];解放日报;2006年
7 金鑫;走马观花看新书[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
8 岳宏;现代化运动的遗产[N];中国文物报;2010年
9 记者 刘蓓蓓;人民出版社:“八荣八耻”图书捐赠读者[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
10 毛嘉陵;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推出迎奥运系列图书[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