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嫩平原地下水氟、砷的富集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
本论文依托中国地质调查局“东北地方病严重区地下水勘查及供水安全示范工程”和吉林省地调局“吉林省西部高氟、高砷区生态环境地球化学评价”项目。松嫩平原地下水原生水质不佳,是我国地方性氟、砷中毒病区。长期以来由于水质问题导致该区地下水资源紧缺,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为保证区域饮水安全,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开展地下水中氟、砷中毒的研究十分必要。
在资料收集、野外调查、样品采集及测试分析的基础上,应用水文地质学、水文地球化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借助野外调查、测试分析及数据分析技术等,结合地质、地貌特点,开展了松嫩平原地下水氟、砷的分布特征及相关的水化学特征研究。在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结合项目组实测数据及对比国内氟、砷中毒地区,分析了研究区地下水氟、砷的来源,归纳总结了影响两者富集的因素,提出了典型区地下水氟、砷的富集特征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富集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在区域宏观分析的基础上,选取典型地区进行地下水中氟、砷富集特征及影响因素的总结。
|
|
|
|
1 |
林明,韩晓君;松嫩平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方向探讨[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2年04期 |
2 |
李昌华,何万云;松嫩平原盐渍土主要类型、性质及其形成过程[J];土壤学报;1963年02期 |
3 |
李建东;郑慧莹;;松嫩平原针茅草原的特征及其生态地理规律的探讨[J];植物生态学报;1987年03期 |
4 |
刘伟,陶军德,张豫龙;黑龙江省松嫩平原土地利用现状与对策[J];黑龙江水专学报;1999年03期 |
5 |
陈铭;张树清;宋开山;王宗明;王丹丹;;基于GIS的松嫩平原重要湿地信息系统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年S1期 |
6 |
张哲寰;赵海卿;李春霞;刘强;马宏伟;朱巍;张庭秀;;松嫩平原土地沙化现状与动态变化[J];地质与资源;2008年03期 |
7 |
刘强;马宏伟;田辉;安志娴;;松嫩平原湿地分布变化与影响因素分析[J];地质与资源;2010年01期 |
8 |
姚书春;薛滨;吕宪国;肖海丰;;松嫩平原湖泊水化学特征研究[J];湿地科学;2010年02期 |
9 |
迟春明;王志春;;重度苏打碱土饱和导水率特征分析[J];华北农学报;2010年03期 |
10 |
初本君;高振操;杨世生;席小华;;试论松嫩平原泰康组时代[J];地质论评;1989年02期 |
11 |
王福,程思顺,丁本昌;松嫩平原典型苏达盐化土壤治理与经济效益分析[J];水利科技与经济;1996年03期 |
12 |
卢彦;李光;;松嫩平原区粮食生产与水资源需求分析[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0年02期 |
13 |
郑慧莹,李建东;松嫩平原草原植被分类系统的探讨[J];植物生态学报;1990年04期 |
14 |
李建东,郑慧莹;松嫩平原盐碱化草地改良治理的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1期 |
15 |
王海霞,万忠娟,于少鹏,罗新正,孙广友;松嫩平原距今150年湿地景观结构重建[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
16 |
张延坤,王教河,朱景亮;松嫩平原洪水资源利用的初始水权分配研究[J];中国水利;2004年17期 |
17 |
苑丽华;;松嫩平原地下水化学特征[J];地质与资源;2006年02期 |
18 |
赵红艳;;近10a来松嫩平原湿地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湿地科学;2006年03期 |
19 |
李延生;;黑龙江省松嫩平原南部大气降尘地球化学特征[J];物探与化探;2011年04期 |
20 |
郑慧莹,李建东,祝廷成;松嫩平原南部植物群落的分类和排序[J];植物生态学报;1986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