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存污染物对沉积物及其主要组分吸附阿特拉津的影响研究
【摘要】:
本论文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阿特拉津及同时测定阿特拉津和马拉硫磷的方法,并分析了其它三种除草剂对阿特拉津测定的干扰;基于水体中表层沉积物(生物膜)是水环境中有机和无机污染物的汇和潜在的污染源,本论文以松花江作为采集表层沉积物和生物膜的自然水体,采用选择性萃取分离技术,结合萃取—吸附—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了表层沉积物(生物膜)及其主要组分对阿特拉津的吸附特征和其主要组分锰氧化物、铁氧化物和有机质吸附阿特拉津的贡献,确定了表层沉积物(生物膜)吸附阿拉特津的吸附位,发现了表层沉积物(生物膜)中锰氧化物对阿拉特津的吸附起抑制作用,比较了表层沉积物和生物膜对阿特拉津吸附能力、吸附特征的差异;此外,还研究了镉—阿特拉津、铜—阿特拉津、马拉硫磷—阿特拉津共存体系中阿特拉津的吸附规律以及共存物质对阿特拉津吸附特性的影响,发现共存污染物与阿拉特津之间存在着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并通过红外分析技术对共存体系中吸附机理进行了分析,以期预测复合污染中各组分的作用机理及其阿特拉津在环境水体中的迁移转化规律。本论文的研究成果为处理水环境中复合污染提供了理论支持。
|
|
|
|
1 |
王岙;高茜;王晓丽;徐自力;李鱼;;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水体中马拉硫磷和阿特拉津[J];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2008年01期 |
2 |
路永正;董德明;沈秀娥;刘亮;吕丽莎;;松花江表层沉积物、悬浮颗粒物与生物膜中各组分萃取分离的研究[J];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6年02期 |
3 |
王晓丽;李鱼;吴雨华;曹周礼;袁懋;李绪谦;;南湖水体多相介质中PAHs的分布特征及其来源分析[J];水土保持学报;2007年03期 |
4 |
黎娜;陈丹;李鱼;徐自力;;表层沉积物和生物膜对双酚A的非线性吸附[J];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2008年02期 |
5 |
张宇楠;赵文晋;郭霖;黎娜;李鱼;;混合菌对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形态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J];环境保护科学;2010年03期 |
6 |
王婷;王晓丽;杜显元;刘建林;陈界江;李鱼;;样品陈化对自然水体采集生物膜中重金属形态分布的影响[J];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2008年05期 |
7 |
郭志勇;花修艺;梁大鹏;董德明;李明;李雅婷;宋兴;林桦一;;自然水体生物膜、悬浮颗粒物和表层沉积物的轻、重组分对有机氯农药的吸附特征[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0年05期 |
8 |
余广彬;刘义;俞慎;李桂林;;京杭大运河苏南城市段表层沉积物铜、锌吸附特征及理论环境安全吸附容量[J];生态环境学报;2011年03期 |
9 |
信晶;王婷;黎娜;李鱼;;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对沉积物及其主要组分吸附双酚A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09年03期 |
10 |
周秀艳;薛向欣;冷文芳;刘志国;;渤海湾秦皇岛段潮间带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10期 |
11 |
余顺;东京湾及河口区表层沉积物中污染物行为的研究——Ⅰ.重金属的分布及其行为[J];海洋环境科学;1988年03期 |
12 |
杨宏伟,焦小宝,郭博书;黄河(清水河段)表层沉积物中8种重金属的存在形式[J];环境化学;2002年03期 |
13 |
刘成,周红蕾,张顺喜;重金属有机废水治理工艺进展[J];天津化工;2003年03期 |
14 |
叶常明,雷志芳,弓爱君,王杏君;阿特拉津生产废水排放对水稻危害的风险分析[J];环境科学;1999年03期 |
15 |
李清波,黄国宏,王颜红,王朋,张旭东,骆永明;土壤和玉米籽粒中阿特拉津残留量的测定方法[J];分析化学;2003年03期 |
16 |
舒小琼;周博;栾新红;刘梅;姜丽;;除草剂阿特拉津对雄性大鼠血清睾酮水平的影响[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8年01期 |
17 |
吴奇;王玉凡;刘国秀;张云真;赵莉;;阿特拉津原药和胶悬剂的气相色谱分析[J];当代化工;1989年02期 |
18 |
刘营,孔繁翔,杨积晴;生物降解阿特拉津的研究进展[J];上海环境科学;1996年07期 |
19 |
叶常明,雷志芳,王杏君,弓爱君,郑和辉;除草剂阿特拉津的多介质环境行为[J];环境科学;2001年02期 |
20 |
陶庆会,汤鸿霄;共存污染物对阿特拉津在天然沉积物上吸附的影响[J];环境科学学报;2004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