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典型北方水源地藻类特征及其对自来水厂处理效率的影响研究

王雪松  
【摘要】: 我国的城市水源有30%以上是湖库型水源,对于干旱缺水的北方地区来说其地位更加重要。然而近年来受到各种因素影响,湖库水体富营养化情况不断加剧、水华频发,对城市供水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常规给水处理工艺对高藻水的净化能力较差,生产成本成倍增加,供水水质却难以保障。由此,研究开发经济有效的除藻技术就成为饮用水处理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以长春市某自来水厂为对象,在研究水源地——石头口门水库中藻类的种群结构及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水厂多年生产数据,系统分析了藻类对常规工艺自来水厂处理效率的影响。 针对水库高藻期水质特征以及藻类对水厂混凝反应的影响,自主研发制备了新型除藻混凝剂一钙硅复聚氯化铝铁(CSPAFC);采用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及电动性等方法研究新型混凝剂的品质特征;并通过冬季微污染水及高藻期水库两项实验,对新型混凝剂的除藻混凝性能进行考察,反馈到制备工艺中,确定合适的制备条件;最后在自来水厂对所制备的混凝剂进行了生产应用试验。 在常规工艺优化方面:通过现场实测校核及实验室模拟,对自来水厂絮凝池的工艺参数进行了详细的试验;通过实验室模拟混凝试验条件,从优化混凝水力条件角度提出工艺改造方案,并在该自来水厂进行实施;在自来水厂改造期间通过平行处理实验及极限负荷实验检验了所提改造方案的运行效果,得到了自来水厂的一致认可。成果实施后,2008年水厂运行稳定,出水浊度在0.3NTU之下,达到水司的生产考核标准;虽然当年高藻期有所延长,但过滤后藻类总去除率保持在95.9%~96.8%之间。 此外,论文还研究了滤池反冲洗水回用对自来水厂生产所带来的生物因素(包括藻类、细菌及剑水蚤)影响。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水库原水藻类的影响从药剂强化和工艺优化两个方向进行除藻技术的研究及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成果,达到了控制藻类影响,保障供水安全的目标。对于深受藻类影响又无力大规模增加预处理及深度处理系统的现有水厂来说,本研究成果提供了一条具有实用价值的挖掘常规工艺潜力、提高供水安全之路。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为民;吴洁;王锐;;含磷洗涤剂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及对禁磷工作的建议[J];西南给排水;2006年01期
2 李凤彬;洋河水库富营养化及其渔业利用[J];给水排水;2001年10期
3 李泽军;从水体叶绿素含量评价于桥水库富营养化程度[J];河北水利水电技术;2001年06期
4 陈红英,陈宏平;富营养化对饮用水生产的危害及净化方法[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5 周志华,徐学良;水体富营养化形成机制及其防治措施的研究[J];吉林水利;2005年01期
6 华兆哲,陈坚,王晓蓉;太湖无锡湖区沉积物磷含量及其沉积通量[J];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5期
7 张璐;张绍浩;;湖泊富营养化控制技术的比较研究[J];水系污染与保护;2005年01期
8 樊石磊;吕鍳;;水环境数值模型研究进展[J];山西建筑;2008年10期
9 周世良;;水库富营养化成因分析和对策[J];海峡科学;2008年07期
10 ;湖泊与水库的六大问题[J];给水排水动态;2007年02期
11 陈文乐;;锦江水库水环境特征及富营养化变化趋势[J];人民珠江;2011年03期
12 陈竑 ,刘文炜,陈宗永;南湖富营养化主要控制因子分析[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1期
13 饶群,芮孝芳;富营养化机理及数学模拟研究进展[J];水文;2001年02期
14 李畅游,高瑞忠,刘廷玺,任春涛;乌梁素海水质富营养化评价及其年季动态变化特征[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05年02期
15 左金龙;崔福义;刘智晓;;饮用水中蓝藻毒素污染研究进展[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6年03期
16 张功强;王开云;任檩;;乌梁素海的环境现状及其污染原因初探[J];内蒙古水利;2008年01期
17 闫玉华;钟成华;邓春光;;三峡库区库湾富营养化生态修复应用研究[J];山西建筑;2008年17期
18 陈福贵;赵翠霞;王立林;李仕富;孙少江;王来运;;于桥水库富营养化成因分析[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08年05期
19 郝伟罡;包小庆;魏永富;张生;郭中小;庄健;梁洁5;;黄旗海富营养化及其动态变化特征研究[J];人民黄河;2008年12期
20 吴洪旭;兰驷东;迈志杰;;怀柔水库富营养化防治措施[J];北京水务;2008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彩娣;王燕锋;陈红萍;;上海公园富营养化景观水体的生物修复试验研究[A];上海市风景园林学会论文集[C];2005年
2 解丽霞;陈干辉;蔡玉彬;;景观水体富营养化的生物修复[A];中国生态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荟萃[C];2006年
3 谭佑铭;罗启芳;王萌;王琳;;固定化反硝化菌对富营养化水体脱氮的试验研究[A];新世纪预防医学面临的挑战——中华预防医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4 张迎颖;丁为民;鲁亚芳;;四种湿地植物净化效果的对比研究[A];2007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邵鹏;刘锐;陈吕军;袁星;蔡强;盛建武;许科文;吕怀炼;;环太湖水域藻毒素污染水平初步调查[A];中国毒理学会环境与生态毒理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陈鸣钊;丁训静;许京怀;;用生态环境再改变理论研究湖泊富营养化治理方法[A];首届长三角科技论坛——水利生态修复理论与实践论文集[C];2004年
7 张志英;黄凌风;姜丹;郑新庆;谢天宏;林玉美;洪清波;;浮床种植海马齿对富营养化海水氮、磷移除能力的初步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09年
8 史京伟;吴珊;崔哲;;景观水体中微量元素对藻类繁殖的影响探讨[A];2007年全国给水排水技术信息网成立三十五周年纪念专集暨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杨金翠;;浅议水生植被对富营养化湖泊生态恢复的作用[A];新农村建设与环境保护——华北五省市区环境科学学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9年
10 李崇明;;三峡水库的富营养化发生条件研究[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青;三峡库区澎溪河(小江)富营养化及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2 刘杰;水源型水库富营养化预测与控制技术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3 许海;河湖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生态特征与富营养化控制因子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4 王雪松;典型北方水源地藻类特征及其对自来水厂处理效率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卜发平;临江河回水河段富营养化特性、机制及人工浮床控制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6 彭祥捷;中国北方湖泊营养盐的迁移转化及富营养化风险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7 张佳磊;三峡库区大宁河富营养化和水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赵军;长江口与密西西比河口沉积有机碳生物地球化学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9 饶群;大型水体富营养化数学模拟的研究[D];河海大学;2002年
10 陈玉辉;典型城市黑臭河道治理后的富营养化分析与预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童昌华;水体富营养化发生原因分析及植物修复机理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2 黎红秋;鹤地水库富营养化综合评价与分布特征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3 林艳;利用高等植物修复富营养化水体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4 王有利;松花湖富营养化现状及其防治对策的探讨[D];吉林大学;2004年
5 刘振英;乌梁素海农田面源入湖量的核算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4年
6 李翠;官厅水库沉积物中解磷细菌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其对磷循环的作用[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7 杨浩文;广东省星湖的水质与富营养化分析[D];武汉大学;2004年
8 陈荣;灰色径向基网络建模方法及其在水体富营养化预测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06年
9 黄程;三峡水库重庆段一维水体富营养化计算机模拟[D];西南大学;2006年
10 霍云龙;我国近海主要环境问题研究[D];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新华社记者 柴骥程 方列;美丽西湖患上“高血脂”[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2 蔡忠仁;海水富营养化的生物修复技术通过鉴定[N];中国化工报;2004年
3 邓建胜;如何让城市之水“活”起来[N];人民日报;2008年
4 林娟;与金相灿面对面[N];福建日报;2003年
5 杨健;太湖富营养化“首害”:农村面源污染[N];解放日报;2007年
6 戴丽昕;为治理水富营养“开药方”[N];上海科技报;2008年
7 实习记者 张斌键;全球有关专家学者聚首北京研讨有害藻华和富营养化问题[N];中国海洋报;2009年
8 黄喜祖;漂浮在海面上的“红树林”[N];大众科技报;2004年
9 亦思;我国九大水系污染触目惊心[N];团结报;2001年
10 郄建荣;环保总局将整治饮用水源地环境[N];法制日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