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心莲内酯体内转运与药动学研究
【摘要】:
本文采用体内、外相结合的实验方法,研究穿心莲内酯的体内转运与药动学规律。目的是为临床合理用药和新剂型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药物的体内转运研究包括吸收、分布和排泄。本文采用大鼠原位肠道灌流法,研究穿心莲内酯的胃肠道吸收。结果穿心莲内酯主要在大鼠小肠中以被动转运方式吸收。这与测定的穿心莲内酯油水分配系数、pKa值、溶解度和稳定性,预测的药物吸收有较好的相关性。临床上联合用药不会产生竞争抑制作用。采用电穿孔技术和β-环糊精包合物,促进经皮吸收,效果较好。研制的包合物巴布剂,方法简便,工艺可靠,体外释放效果较好。定时取给药后大鼠的各组织器官和排泄物测定,结果穿心莲内酯在大鼠体内分布较广,其中在结肠、胃、十二指肠、肝和肾等器官分布较多。药物主要经肾排出体外。采用平衡透析法,测定穿心莲内酯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为5.86%。采用静脉注射给药,颈静脉定时取血,判断穿心莲内酯在大鼠体内的线性和非线性特征,结果在给药剂量范围内,药物表现为线性特征。药动学参数测定结果表明,增大剂量重复应用穿心莲内酯,不会引起蓄积中毒。
本文系统研究了穿心莲内酯的体内转运与药动学规律,成为本文的创新。电穿孔技术和β-环糊精包合物促进经皮吸收以及研制穿心莲内酯包合物巴布剂,也是本文的创新。
|
|
|
|
1 |
韩光,杜钢军,许启泰,杨松松;穿心莲内酯三马来酸单酯的合成及其解热抗炎作用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5年08期 |
2 |
张志林,顾亚明,吴菊芳,张梅芳,刘裕昆,戴自英;穿心莲内酯化合物抗感染机制探讨[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1982年01期 |
3 |
金文姗,经晶;HPLC法测定穿心莲及其提取物中穿心莲内酯的含量[J];中药研究与信息;2001年08期 |
4 |
吴爱群;张国强;;穿心莲内酯提取工艺研究[J];河池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
5 |
陈伶俐;王振华;;穿心莲内酯基本理化性质考察[J];今日药学;2010年01期 |
6 |
黄添友,张玉良,李继来;穿心莲内酯对小鼠免疫系统影响的实验研究[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1986年02期 |
7 |
赵登飞;HPLC法测定清火栀麦片中穿心莲内酯的含量[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
8 |
刘新建,王一飞,李贵生;穿心莲内酯及其衍生物的药理研究进展[J];中药材;2003年02期 |
9 |
邱蓉丽,李璘,李祥,张海霞,陈建伟;超微粉体技术对穿心莲药材中穿心莲内酯及脱水穿心莲内酯溶出率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4年06期 |
10 |
张培宪;;穿心莲内酯抗病毒感染的临床现状[J];山西中医;2009年01期 |
11 |
;穿心莲内酯提取工艺改革[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76年11期 |
12 |
张艺,孟宪丽,赖先荣,张希,徐敏;RP-HPLC测定穿心莲片中穿心莲内酯含量[J];中草药;1995年04期 |
13 |
江宝琪,庞志功,尹鸿;穿心莲内酯在兔体内脏的分布研究[J];西北药学杂志;1995年02期 |
14 |
刘晓泰;穿心莲护肝活性二萜内酯:穿心莲内酯[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1990年04期 |
15 |
郭世明;RP-HPLC法测定消炎利胆片中穿心莲内酯的含量[J];湖南中医药导报;1997年04期 |
16 |
赵庆华,王海龙,刘欣,冯继军;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消炎利胆片中穿心莲内酯的含量[J];解放军药学学报;1999年06期 |
17 |
黄捷!南宁530021;清火栀麦胶囊中穿心莲内酯的HPLC测定及稳定性考察[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00年03期 |
18 |
黄捷,何颂华;薄层扫描法测定玉莲降火片中穿心莲内酯及脱水穿心莲内酯的含量[J];医学文选;2001年04期 |
19 |
刘璧萱;陈镕;刘月玲;孙俊军;;穿心莲中穿心莲内脂的薄层光密度法测定[J];广东药学院学报;1989年02期 |
20 |
唐芳,向大雄,李焕德;RP-HPLC法测定穿心莲及其制剂中穿心莲内酯和脱水穿心莲内酯含量[J];药物分析杂志;2000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