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车内可吸入颗粒物热运动分析

潘峰  
【摘要】: 车内乘员的可吸入颗粒物吸入水平是道路环境空气污染状况,空调过滤器过滤性能和空调系统运行状况的综合反映。本文通过试验研究了道路环境的颗粒物分布特点,以国产A0级轿车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汽车空调过滤器针对道路环境可吸入颗粒物的技术性能,根据WHO颗粒物空气质量准则和道路环境颗粒物的分布状况,建立了车内环境可吸入颗粒物质量评价方法。 指出道路环境可吸入颗粒分布具有显著的粒径分散性,比城市一般环境具有更高质量浓度,目前使用的过滤器不能有效控制车内可吸入颗粒物含量,存在容尘量低,空气阻力大,过滤效率低等问题。通过试验验证Eulerian-Lagrange方法的随机轨道颗粒模型可以模拟车内颗粒物气-固多相流运动。借助CFD方法分析空气流场、温度场对车内环境可吸入颗粒物热运动的作用,研究了空调工况、气流组织、送风量、过滤器效率等条件变化对颗粒物分布的影响,提出以颗粒物有效浓度作为评价参数,分析车内环境可吸入颗粒物的分布状况。根据模拟结果指出,在通常的道路环境下,单纯增加空调送风量,改变空调工况和气流组织不能有效降低车内环境可吸入颗粒物的有效浓度,最有效途径是改进过滤器性能,提高可吸入颗粒物过滤效率。 本文为优化车内空调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汽车空调试验装置通过鉴定[J];制冷技术;1993年04期
2 方贵银;汽车空调模拟试验装置的研制与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1994年02期
3 史琳,付屹东,韩礼钟,朱明善;模拟分析R134a和R12在汽车空调“两器”中的换热[J];工程热物理学报;1996年02期
4 戴玉英,夏巍;汽车空调环境模拟试验研究[J];上海汽车;2002年10期
5 李邦国 ,韩建保;汽车空调系统检测的新方法(下)[J];汽车维修与保养;2005年08期
6 ;2006年底氟里昂停产 汽车空调维修将实行制冷剂消费配额[J];广西节能;2006年01期
7 姚时俊;汽车空调的合理使用及维护方法[J];公路与汽运;1995年03期
8 方贵银;;汽车空调的使用与维护[J];汽车维护与修理;1997年04期
9 江志斌,江斌;汽车空调制冷系统自组织模糊控制的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2期
10 金立军,谢金花,杨纪明;汽车空调压缩机性能自动测试系统研究[J];流体机械;1998年04期
11 李强;;汽车空调的使用与保养[J];汽车维修与保养;1999年05期
12 王先耀;如何判断汽车空调是否正常[J];汽车维修与保养;2003年05期
13 马刚,李戬洪;固体吸附式制冷技术在汽车空调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前景分析[J];制冷;2004年01期
14 王德福;孙丽颖;刘建峰;;如何让汽车空调达到最佳效果[J];农机使用与维修;2009年03期
15 周强;;如何正确维护保养汽车空调[J];实用汽车技术;2008年02期
16 刘靖,王军,马一太;汽车空调应用混合制冷剂的理论分析及实验研究[J];流体机械;1996年12期
17 张义方;汽车空调电子继电器[J];汽车电器;1996年02期
18 林旭;汽车空调蒸发器泄漏快速诊断法[J];汽车与配件;1996年08期
19 ;国内最大的汽车空调生产厂落户于浦东[J];制冷技术;1998年03期
20 李仕卿 ,田进旗;汽车空调电路元件损坏后的急救[J];汽车维修;200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旭常;;我国城市空气的燃烧源可吸入颗粒物的污染与防治(摘要)[A];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大会报告汇编[C];2003年
2 冯喜媛;高枞亭;药明;;长春市可吸入颗粒物PM_(10)分布及其与气象因子的相关分析[A];第十届全国气溶胶会议暨第六届海峡两岸气溶胶技术研讨会摘要集[C];2009年
3 向银花;王小刚;赵增立;李海滨;;燃烧源中可吸入颗粒物的研究进展[A];2004年中国生物质能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马雁军;王扬锋;刘宁微;洪也;;辽宁中部城市群可吸入颗粒物PM_(10)、PM_(2.5)的污染水平[A];第十届全国气溶胶会议暨第六届海峡两岸气溶胶技术研讨会摘要集[C];2009年
5 吕森林;邵龙义;Merolla L;吴明红;焦正;Jones T;;城市可吸入颗粒物(PM_(10))对质粒DNA损伤的研究——以北京市PM_(10)为例[A];第二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4年
6 郭学森;商华杰;吴晓澍;张振乾;黄川;李显刚;;某学院食堂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浓度的实测与分析[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8年学术年会资料集[C];2008年
7 王海英;郭琳;;离子色谱法测定石家庄环境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水溶性成分[A];第11届全国离子色谱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6年
8 李丰果;杨冠玲;何振江;;用紫外可见光分光计研究可吸入颗粒物的吸收特性[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9 但尚铭;但玻;谭钦文;杨枬;;可吸入颗粒物(PM_(10))空间特点与城市热岛格局的关系分析[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1年
10 林江;樊建人;;人体上呼吸道中微颗粒沉积的动力学特性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峰;车内可吸入颗粒物热运动分析[D];吉林大学;2009年
2 刘彦飞;哈尔滨市可吸入颗粒物物理化学特征及生物活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年
3 祁照岗;汽车空调部件及系统性能优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4 李灿;地板送风系统室内可吸入颗粒物分布及二次悬浮特性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5 陈胜;格子Boltzmann方法模拟多相(反应)流动[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6 赵利容;广州市城区街道毒害空气污染物暴露特征及其来源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年
7 孙德帅;声场与射流耦合作用下燃煤可吸入颗粒团聚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09年
8 段军;可吸入颗粒物对大鼠心脏交感神经分布和神经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及β受体阻滞剂的干预作用[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年
9 曹玉春;流化床垃圾焚烧炉内流动和燃烧污染物生成数值模拟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10 王强;绿色汽车燃料—液化天然气冷量回收汽车空调系统研究[D];西安交通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静颖;可吸入颗粒物的静电迁移行为及其理化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2 武辉;太康市大气中PM_(10)及PPAHs的监测与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02年
3 李红格;山西省大气中PM_(10)及PAHs的监测与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05年
4 陶德;包头市空气环境质量特征及污染防治措施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0年
5 朱晖;环境空气中微粒过滤材料性能的实验研究[D];东华大学;2005年
6 马芳;河北南部地区PM_(10)污染的模拟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1年
7 李光辉;槽道内可吸入颗粒物近壁运动的直接数值模拟[D];清华大学;2005年
8 鲁兴;燃煤电厂排放颗粒物对大气污染的监测与危害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9 王世超;竖直通道中可吸入颗粒物运动特性以及应用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9年
10 王艳;基于MODIS和PM_(10)数据的广州地区大气环境质量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庆源;奥运空气[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2 记者 朱竞若 王明浩;北京可望有更多蓝天[N];人民日报;2011年
3 叶滨;2007年哈市“好天”又增加两天[N];哈尔滨日报;2008年
4 记者 张楠;鹤城天蓝水清空气新[N];齐齐哈尔日报;2010年
5 记者 罗兵;改进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体系[N];中国质量报;2011年
6 记者 薛秀泓;我国将建区域污染联防制度[N];中国改革报;2006年
7 田洋实习生 于芮;优良空气全年300天以上[N];贵州日报;2007年
8 记者  芦燕娟 实习生 王子明;今年我市“创模”重点破“难”[N];济南日报;2006年
9 张淼淼;环保专家对北京奥运期间空气质量有信心[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10 记者 李晓萌;机动车明年分级限行[N];长江日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