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束缚(?)核态的研究
【摘要】:
最近,深度束缚K核态是否存在成为大家争论的焦点。本文根据近年来的一些相关理论和实验,用Brueckner-Hartree-Fock方法来考察一些较轻的K核态,以寻求深度束缚态的存在。
在本文中,我们分两个阶段考察奇异核。在第一阶段(早期阶段)我们主要以早期实验发现深度束缚奇异核为依据,构造新的K N相互作用,特别是重点考虑以前理论所忽略的VπΣ,πΣ势。这个新的相互作用能产生一个共振态Λ(1405)即K介子和质子束缚态,以及与实验值相符的散射长度。结果[Li091]表明存在深度束缚K核态,但得到的结合能远远小于上面的实验值。更重要的是我们发现VπΣ,πΣ的作用对体系结合能影响非常大:它一方面降低体系的结合能,另一方面又增加了体系的宽度,因而不能轻易地将它舍弃。
在第二阶段(后期阶段)我们不再简单地把Λ(1405)看作是K介子和质子的束缚态而是两个共振的叠加态。首先建立两个I =0的K N相互作用模型,这两个模型一方面都能产生与实验值相符的散射长度,另一方面它们分别产生两个与实验观测相符的共振态:一个能量为1420MeV,宽度为40 MeV,主要以K N形式衰变;另一个能量为1392MeV,宽度较高达到135 MeV,主要以πΣ形式衰变。当调节这两个共振态的相对权重为7:5,就可以得到与实验相符的Λ(1405)。在此基础上,我们详细考察了一些奇异核(S=-1),发现了深度束缚的K核态。
|
|
|
|
1 |
蔡崇海,李磊;束缚态径向方程和■~-超核的结合能(英文)[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2003年11期 |
2 |
张玉岷;张相麟;;边界元中奇异核的一种有效数值积分法[J];兵工学报(坦克装甲车与发动机分册);1987年01期 |
3 |
张玉岷;边界元中奇异核的一种有效数值积分法[J];力学与实践;1988年02期 |
4 |
冯军,沈文庆,王柄;用奇异核束流进行反应总截面测量及意义[J];核物理动态;1988年03期 |
5 |
任桂兰;GANIL 1987年6—8月所做的实验工作[J];核物理动态;1988年03期 |
6 |
徐树威;奇异核与奇异衰变[J];核技术;1989年Z1期 |
7 |
程子韬,刘宪辉;双超核_(ΛΛ)~5H,_(ΛΛ)~5He,_(ΛΛ)~4H,_(ΛΛ)~4He的研究[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996年08期 |
8 |
吴凤林,任家骏;边界元法中奇异核积分的一种有效数值方法[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
9 |
胡正国;王猛;徐瑚珊;孙志宇;王建松;肖国青;詹文龙;肖志刚;毛瑞士;张宏斌;赵铁成;徐治国;王玥;陈若富;黄天衡;高辉;贾飞;付芬;高启;韩建龙;章学恒;郑川;余玉洪;樊瑞睿;李波;郭忠言;;丰中子奇异核~(17)B的实验研究[J];物理学报;2008年05期 |
10 |
王辅俊,徐大;有限元逼近一类带弱奇异核和非光滑初值抛物积分──微分方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2期 |
11 |
杨军军;徐润;;一些新的非线性弱奇异积分不等式及应用(英文)[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4期 |
12 |
李加兴,肖国青,郭忠言,詹文龙,孙志宇,王猛,王金川,胡正国,李琛,陈立新,毛瑞士;奇异核的实验研究[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2004年12期 |
13 |
哈琳;美国物理学家制造出“双奇异核”[J];国外核新闻;2001年11期 |
14 |
刘宇峰,曾谨言;高于振荡势的束缚态的模型计算[J];中国科学(A辑 数学 物理学 天文学 技术科学);1997年06期 |
15 |
李平;一个具有弱奇异核的积分-微分方程的适定性问题[J];北京化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3期 |
16 |
郭建友;刘泉;牛中明;衡太骅;王章银;仕敏;曹雪能;;原子核单粒子共振态的研究进展[J];原子核物理评论;2018年04期 |
17 |
鲁润宝;电子-离子束缚态及其引发核聚变[J];强激光与粒子束;1998年02期 |
18 |
王新龙;参量驱动型孤子束缚态的形成机制与内部动力学特征[J];中国科学(A辑);1999年02期 |
19 |
王清俊;杨邦君;;中心力场与束缚态产生的条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