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青地区与西南山地先秦时期考古学文化及互动关系
【摘要】:
本文分别对甘青地区和西南山地仰韶时代中期至战国晚期诸考古学文化遗存的性质、分期和年代等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同时详尽比对了两地之间相近似的文化因素。在此基础上考察了甘青地区仰韶中晚期至战国晚期诸考古学文化对西南山地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式的传播影响以及在这些影响下西南山地文化格局的变迁。?
通过分析认为,甘青地区和西南山地之间的文化传播可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庙底沟文化对西南山地的岷江、大渡河上游的影响。第二阶段为半坡四期文化和马家窑文化对岷江、大渡河上游的影响;马家窑文化和宗日遗存对澜沧江上游的影响。第三阶段为半山文化对大渡河中游的影响,同时西南山地内部文化开始出现明显互动、演变现象。第四阶段主要为齐家文化对雅砻江上、下游的影响。第五阶段为寺洼文化对岷江、青衣江流域的影响;辛店文化、唐汪式遗存对大渡河上游、雅砻江上游的影响;卡约文化对雅砻江、金沙江和澜沧江上、中游的影响。?
最后,通过上述分析总结得出甘青地区和西南山地之间存在“四纵三横”的平面交通路线和“西进、南下—南下、东渐”的阶段性特征。最后,针对甘青地区和西南山地考古遗存自身特点,并结合自然、社会环境分析了这种文化传播的模式和原因。??
|
|
|
|
1 |
白鹤群;;宗教文物的保护和利用[A];面向2049年北京的文物保护及其现代化管理学术论文集[C];2000年 |
2 |
罗夜起;;用电铸法进行铜质文物的补配和修复[A];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
3 |
吴来明;;馆藏文物的防震保护[A];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
4 |
贾本义;;铁路可移动文物鉴定工作的探讨[A];北京博物馆学会第四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
5 |
秦海琦;;近现代文物分类[A];回顾与展望:中国博物馆发展百年——2005年中国博物馆学会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5年 |
6 |
张永利;;浅谈临时展览中的文物安全问题[A];北京博物馆学会第四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
7 |
姜涛;;彩绘文物的包装[A];博物馆藏品保管学术论文集[C];2004年 |
8 |
李丰;冯兰芳;吴小晴;惠延波;;逆向工程在文物数字建模上的应用[A];晋冀鲁豫鄂蒙云贵川沪甘湘渝十三省(市区)机械工程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机电工程类技术应用论文集[C];2008年 |
9 |
赵红宇;王彦利;康兴科;;复杂环境的石方爆破实践[A];中国爆破新技术Ⅱ[C];2008年 |
10 |
杨明河;;从文物试析夜郎[A];夜郎研究——’99夜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