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1991的中巴关系:寻求共同安全
【摘要】:
这篇论文主要讨论的问题是,在现今的国际体系下,国家安全是中国和巴基斯坦的共同利益。在政治,文化,经济以及宗教上,中国和巴基斯坦是两个不同的国家。尽管有众多的不同,但是这两个国家在所考察的这个时间段内,保持了相当密切的关系。在冷战初期,新兴的独立国家面临着安全和主权问题,而这些问题在现今仍然存在。为了实现各自的国家利益,中国和巴基斯坦加入了不同的意识形态阵营。两者在这一时段的前一个十年中关系是基本正常的。只要联盟策略符合各自的国家利益,两者均依附于超级大国。冷战期间,印度,美国,苏联策略的转变直接影响了中巴双边关系。这两个国家参与到南亚事务中来,并且双方签订条约,将双边关系正式化。基于对印度的长期敌视,中巴积极地阻止印度在南亚次大陆上的霸权。在不同时期,当双方的利益相符时,中巴也合作来对抗超级大国的影响。这篇论文要指出的是,当中巴双方的共同利益减少时,双方的密切关系会发生倒退,但是需要强调的是,在双方关系中,积极因素是超过消极因素的。
第一章理论框架
这篇论文主要利用地缘政治学的概念,应用结构现实主义的分析方法。这一理论的主要关注点是变动的国际体系以及无政府状态下的国家安全,这一点正好适合现今的案例分析。虽然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部分地受国内政治因素的影响,但是中巴关系则更多地受到国际格局的影响。作为近邻,中巴在地缘政治利益上有着坚实的基础。两极格局造成了超级大国在南亚的竞争,这使得南亚本来已经敌对的国家关系变得更为复杂,一方面是印巴之间的对峙,另一方面是中印之间的不和。为了实现各自国家主权的安全,中国和巴基斯坦寻找盟友并且最终与超级大国联盟。所考察的这个时期充满了权力政治;联盟的形式是力量均势和威胁均势。为了平衡印度的力量,中国和巴基斯坦在一定程度上走向联合。共同的国家利益在双方的接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共同的国家利益是中巴关系的核心,也是它们与印度,美国,苏联关系的核心。
第二章中巴关系的背景
在国际格局中寻找盟友使得中国和巴基斯坦建立了早期的双边关系。后来,国家安全的现实需要使得中国与苏联结盟,巴基斯坦与美国结盟。随着印度的强大,巴基斯坦和西方签订条约,中巴关系回到了起点。因为西方联盟是反对社会主义的,所以,很显然,中国对于巴基斯坦站在美国一边感到不高兴。但是在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巴基斯坦使得中国相信,巴基斯坦与西方的联合针对的是印度而非中国,这使得中巴双方的相互理解有了进展。中巴双方的关系在两国领导人互访后有了更大的发展。在这一时期,中国并不像苏联那样,在印巴克什米尔问题上保持了中立。巴基斯坦之前支持中国加入联合国,但现在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转而跟随西方的态度,反对中国重回联合国。在50年代后期,巴基斯坦在一些事件上的态度最终导致了中国的不满。伴随着一些摩擦,20世纪50年代,中巴关系保持着正常化。
第三章亲密关系的转折点
在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初,一些因素影响了中巴关系向一个积极的方向发展。有五个主要的因素:第一是中印之间的边界争端,西藏问题以及对第三世界领导权的争夺。中国来之不易的独立需要明确自己的国界,中国成功地和除了印度以外的其他邻国签订了边界条约。印度给予达赖喇嘛政治避难以及中印争夺拉美和亚非领导权使得中印之间的关系更加恶化。第二是中苏关系破裂。中国对于苏联统治下的共产主义世界的觉醒,以及苏联缓和与美国关系的做法改变了中国的想法。第三是在1962年10月的中印边境冲突之后,两个超级大国都给予印度援助。第四是在巴美同盟破灭后,认识到安全格局的变化,巴基斯坦重新评估外交政策,开始重视中巴的双边关系。第五是反对西方,主张与中国合作的布托发挥了重要作用。毫无疑问,中巴联合作为制衡印度和超级大国的平衡力量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第四章中巴政府间谅解的开始
在这一时期,中国和巴基斯坦逐步开展双边关系。不仅仅是在边界谈判上,在航空和贸易上也签订了一系列条约。中国推行反苏反美的政策以及敌视印度的态度,巴基斯坦继续推行双边交流政策。巴基斯坦又回到加入联盟前支持中国重回联合国以及一个中国的政策,这使得中国也放弃了原来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中立态度,转而和巴基斯坦站在一起。在这一时期,美国推行的是中立政策,并且在其盟国内展开武器禁运。1965年,中国在后来的印巴战争中支持巴基斯坦。中国给印度以最后通牒要求印度撤军,并且警告印度如果不撤军将会面临灾难性的后果。许多高层访问在中巴之间展开,中国重新又在印巴之间扮演了力量平衡者的角色,同时也成为中美苏之间的平衡力量。
第五章中巴关系的高峰
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以及巴基斯坦国家政权的变换并没有影响到中巴之间的关系。巴基斯坦在改善与超级大国的关系同时,仍然保持着与中国的密切关系。中巴建造了喀喇昆仑公路,将两国连接起来。中国敌视印度、苏联、美国直到双方之间的关系正常化为止。巴基斯坦和苏联的接触使得中国产生了怀疑,同时中国对于塔什干宣言感到不满,但是这并没有成为中巴亲密关系的障碍。在前期,中国大量的机械进入巴基斯坦,巴基斯坦也在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中美关系正常化导致了印度和美国,苏联和巴基斯坦的关系变的冷淡。从那以后,中巴美、苏印之间的传统均势格局又在南亚次大陆上出现了。
第六章1971年的印巴战争及以后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关系
这一时期被视为是中巴关系的战略合作期。中国在1971年印巴战争中支持巴基斯坦。在1971年印巴战争之后,中国希望印巴能够实现和解。直到1974年巴基斯坦承认导致印巴战争的起因——孟加拉国之后,中国才与孟加拉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在1974年印度进行核实验之后,巴基斯坦又一次受到印度的巨大威胁。中国通过给予巴基斯坦持续大量的援助来对抗印度的霸权。中巴签订了共同防卫协定,后来双方还建立了共同军事委员会。在中国的支援下,巴基斯坦建立起了重型精密机械厂,重型制造厂,重型修理厂,精密航空仪器厂等和国防有重要联系的工业体系。在这一时期,美国因为赛明顿修正案,减少了对巴基斯坦的经济和军事援助。不像美国,中国在给予巴基斯坦不附加前提条件的援助中也获得了相应的利益。相同的力量均势格局仍在继续。
第七章苏联入侵阿富汗战争期间的中巴关系
因为和阿富汗地缘上接近,苏联的入侵对于中国和巴基斯坦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为了应对战争的威胁,中国和巴基斯坦在对美关系上采取了共同的态度。而印度因为和苏联签订了和平友好条约,因而其并不反对苏联对阿富汗的入侵。所以,均势格局又一次出现了。中国认为苏联入侵阿富汗是其全球霸权战略的步骤之一。印度洋以及海湾的石油是苏联随后的目标。如果巴基斯坦被苏联控制,中国将会面临苏联和它的盟友的威胁。本来已经不稳定的新疆地区因为接近苏联也会受到威胁,而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也显示出了遭受入侵的弱点。从战略的角度去考虑,在苏联入侵阿富汗之后,巴基斯坦将会面临苏联的直接进攻。苏联也会联合印度进攻巴基斯坦的东方边界。所有这些考虑使得中国和巴基斯坦联合起来反对苏联的侵略和扩张。同样地,中巴之间的高层领导人互访,在政治交流的帮助下,双方的军事合作也非常活跃。但是,随着80年代后期中印关系的缓和,中国减弱了在克什米尔问题和其他有关印度的问题上支持巴基斯坦的态度,重新又回到了之前的中立表示。这篇论文有很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它以实例分析的方法展示了新现实主义的应用。它展示了以国家共同安全的形式存在的国家共同利益。这篇论文的研究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两个国家之间的亲密关系,也使得我们能够设想在未来,一个更为强大的中国和一个崛起的印度会对中巴关系以及美国和俄罗斯对南亚次大陆的政治态度产生什么样的战略影响,这有助于我们推行更为合理的外交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