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论中西医学的范式差异及中医现代化

付晓男  
【摘要】:本文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指导,以中医现代化为问题核心,以中西医学范式差异为基本线索,对中医发展在当前遇到的瓶颈似的问题进行哲学上的反思。本文重点研讨两大方面的问题,第一方面讨论中西医学的范式差异,以库恩的范式理论为工具,主要运用了比较的方法和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从本体论、方法论以及逻辑历史根源上,对中西医学范式进行系统的比较和研究,力图从范式的各个不同层面上揭示中西医的异同之处。第二方面是对中医现代化问题的思考。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探求中西医学范式差异的目的,在于弄清长期以来在探求“中西医汇通”和“中西医结合”中的汇而不通和结而未合的症结所在。从而有针对性地解决中医的发展方向,即如何走上现代化道路的问题。这部分的研究主要运用了史论结合的方法。最后得出结论:虽然在现阶段中西医学难以结合,但是,中西医结合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当前还应允许中西医学范式差异的存在,以多元模式共存的方式,保持和发挥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剔除通过比较发现的具有历史局限性的东西,才能使中医走上民族化、世界化和现代化的道路。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崔京艳;刘振海;贾守凯;;探析清朝时期中国和西方医学教育的差距及原因[J];中医研究;2011年08期
2 张荻;王旭;;黄褐斑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3 兰凤利;;论中西医学语言文化差异与中医英译[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年04期
4 罗兰;;卵巢早衰的中西医治疗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年12期
5 章原;;文化视野下的中西医角色转换[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6 宋远斌;孟卫东;莫春妍;黄泳;;中医与西医的比较与联系[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年01期
7 程建丽;李果刚;;论腹诊在中西医学中的应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年08期
8 宋丹;赵殿龙;郭政;江志虹;;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看中、西医思维的区别[J];光明中医;2011年02期
9 戴华;;从中西医生殖医学临床研究差异看中西医结合的必要性[J];内蒙古中医药;2010年14期
10 于峥;杨建宇;魏素红;;从社会学角度浅析中西医学差异的形成因素[J];中国医药指南;2007年S1期
11 鲁之俊;;认真学习和研究祖国的医学[J];中医杂志;1955年11期
12 熊世民;;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衰弱12例疗效分析[J];新医学;2007年07期
13 贺燕;李玉春;于春英;徐惠波;;中西医理论结合与统一的哲学浅析[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14 钦丹萍;;西医疾病开展中医药治疗的若干思考[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15 吕尚龄;;脑梗死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思路[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年06期
16 金莉;;论中西医的差异与统一[J];内蒙古中医药;2010年04期
17 冷伟;陈明霞;;从中西饮食差异谈中西医学之不同[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年11期
18 尹筱莹;焦志军;李晶;叶绿绿;;关于中医学的几点哲学思考——兼与西医学比较[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19 王震;孙理军;;小议中西医学特色[J];光明中医;2009年12期
20 张杰;;中西医对疾病症状的不同阐释[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东义;;中医如山,西医似海[A];新起点 新征程——中华中医药学会继续教育分会成立大会暨首届中医药继续教育论坛文集[C];2007年
2 刘静霞;;葡萄膜炎的中西医防治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五次眼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6年
3 杨玉辉;;论中医学的功能主导方法及其科学内涵[A];全国中医学方法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张其成;;从传统文化的兴衰看中医学的未来发展[A];首届国学国医岳麓论坛暨第九届全国易学与科学学会研讨会、第十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周旭生;;辨证和分型[A];全国中医药科研与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邹纪平;;中医学与西医学的过去、现在和将来[A];中医药学术发展大会论文集[C];2005年
7 老膺荣;朱泉;;帕金森氏病中医思辨[A];2005全国中医脑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5年
8 邢玉瑞;孙理军;;中医临床思维特点探讨[A];全国第四次中医科研方法学暨花生枝叶治疗失眠症研究成果汇报学术研讨会专家讲课和学术论文集[C];2009年
9 张全兴;;中医学与美学的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连方;李婷婷;;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辨证的血瘀蕴毒理论[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晓男;论中西医学的范式差异及中医现代化[D];吉林大学;2009年
2 于智敏;中医学之“毒”的现代诠释[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6年
3 黄圣源;从中西医对中医药的认识差异谈中医药在全球的发展[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4 张新亮;后五四时期中西医汇通学派《伤寒论》解释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5 郑毓新;玛雅医学及其与中医学的初步比较[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6年
6 闫晓宇;六极学说源流研究[D];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
7 陈丽文;太极图—球的演进与互补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8 付渊博;中医综合方案对缺血性中风患者早期康复及主要结局指标影响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9 田旭升;中西方医学文化观照下的抑郁症[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7年
10 张春月;五脏概念的中西医比较与中医跨文化交流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伟亮;有关中医问题的探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2 刘淼;我国中医院校外国留学生培养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徐峰;中医学的科学哲学反思[D];长安大学;2008年
4 李巍;中医院进行特色经营,发展健康产业的基础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5年
5 孙慧芳;对我校中医学专业长学制课程设置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6 付雅丽;《释名》中的医学内涵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年
7 王晓翠;民国时期中西医论战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娟;建立危重病中医评分量表的初步探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9 刘莹;瑜伽与中医养生的比较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年
10 闵玲;论中医英语翻译[D];山东大学;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华敏 中国中医科学院基础理论研究所刘寨华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曹洪欣 中国中医科学院;论新形势下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2 孟庆云;造化生生自机缘[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3 张维耀;中医药学发展任重道远[N];健康报;2006年
4 赵治友;要借助现代科技发展中医学[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5 张登本朱钰叶;应遵循中医学自身规律展开教学和科研[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6 盛增秀;中医学是一门原创学科[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7 记者 黄心;专业以中医学和临床医学为主[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8 张明雪;《临床中医内科学》学习心得[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9 陈金伟;夏日养生4宜[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10 方宁 卿立金 李荣 凡人;疗效是中医药的生命线[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