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东南部晚石炭世牙形刺及本溪组的再研究
【摘要】:
我国辽宁东南部石炭纪地层广泛分布,古生物化石十分丰富;其中,以海相--海陆交互相的本溪组最具代表性。多年来该组已发现类、腕足类、珊瑚以及植物等多门类化石,但以往对牙形刺化石的研究不足,致使本溪组在国际地层对比等方面存在欠缺,有关牙形刺动物群及相关古地理等研究也显得薄弱。
本文通过对辽宁东南部地区(主要包括本溪、金州和复州湾等三地区)石炭纪生物地层的大量野外及室内研究工作,在详细研究本溪牛毛岭本溪组命名剖面牙形刺化石及地层的基础上,取得如下重要成果:
1.首次系统研究了大连金州前石灰窑子北山剖面以及复州湾地区丁屯剖面的晚石炭世牙形刺化石及地层。在金州北山剖面下部首次发现了Declinognathodus noduliferus (前瘤斜颚齿刺),Idiognathoides corrugatus(皱拟异颚刺),Id. sinuatus(曲拟异颚刺)及Idiognathodus sinuosus(弯曲异颚刺)等Bashkirian至早Moscovian期的重要化石,拟建立Idilgnathoides corrugatus-- Declinognathodus marginodosus组合带,代表辽南地区晚石炭世最早期的沉积。
2.在辽东本溪牛毛岭剖面上部灰岩中,首次发现晚石炭世Moscovian中部及中上部的标准化石Idiognathodus podolskensi(s泊道斯克异颚刺)和Neognathodus roundyi(朗德新颚齿刺),拟建立Idiognathodus delicatus--I. podolskensis组合带;在金州北山剖面的中上部拟建立Idiognathodus delicatus--Neognathodus inaequalis(娇柔异颚刺-不等新颚齿刺)组合带;在北山剖面断层西侧拟建立了Idiognathodus delicatus--Neognathodus roundyi组合带;据组合带中Idiognathodus podolskensis,I. delicatus,N. roundyi,N. inaequalis等晚石炭世莫斯科期的标准化石的发现,确认了辽宁东南部地区存在晚石炭世莫斯科期的中-晚期沉积,总体上代表了本区晚石炭世中期的沉积。
3.在复州湾丁屯剖面(原归属太原组的地层)首次发现了以Streptognathodus simulator(偏心曲颚齿刺)为特征的牙形刺动物群,据动物群中S. elongatus, S. simulator,S. wabaunsensis等,该地层可与国际地层表中的格舍尔阶相对应,因此证明本区存在晚石炭世晚期的沉积,太原组的时代可能属于晚石炭世晚期或至少包括晚石炭世部分。与此同时,因未发现C/P界线之上的S. isolatus(孤立曲颚齿刺)化石,表明此地层尚未进入二叠系。
4.在金州北山剖面上部发现了Streptognathodus subexcelsus(次大曲颚齿刺) ,但未发现Idiognathodus sagittalis和Swadelina等化石,因此尚不能确定区内是否存在卡西莫夫期的沉积。
5.上述牙形刺化石的新发现及对其的系统研究,不仅为建立辽宁东南部地区晚石炭世的牙形刺序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为辽宁东南部地区晚石炭世本溪组、以及太原组的地质时代的精确确定及与国际标准地层对比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6.结合辽南、辽东及与华北太原地区的地层古生物对比,对辽宁东南部地区的晚石炭世的古地理进行了讨论,认为华北板块石炭纪海侵的一支可能由处于板块边缘的辽南金州-复州湾地区开始,而后扩展到辽东本溪地区,再扩展至华北板块腹地的太原等地区;辽宁东南部地区的晚石炭世主要为滨海相。作者尝试性地勾画了辽宁东南部地区晚石炭世的古地理演化简图,用以恢复本区晚石炭世世的古地理。
总之,上述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对提高我国北方(特别是辽宁东南部)石炭纪地层研究程度和时代确定精度、进一步与国际标准地层对比、以及扩大在我国北方(特别是辽宁东南部)石炭纪地层相关沉积矿产找寻远景等,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应用意义。
|
|
|
|
1 |
张文旭;;浅谈兴县贺家圪台矿区铝土矿的地质特征[J];太原科技;2007年08期 |
2 |
董清雷;;山西省石炭纪本溪期铝土矿成因及成矿规律探讨[J];华北国土资源;2004年01期 |
3 |
范国清;王洪占;丁杰;韩永昌;;关于本溪组(群)的时代[J];国土资源;1989年03期 |
4 |
范国清;;“本溪系”(组)创名考[J];国土资源;1989年03期 |
5 |
赵军;;兴县黄辉头铝土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意义[J];太原科技;2010年01期 |
6 |
俞学光;;Siphonophyllia在中石炭统本溪组的发现[J];地质论评;1982年05期 |
7 |
申鑫艳;;浅谈交口县冯家港矿区铝土矿矿体地质特征[J];太原科技;2009年05期 |
8 |
马会章;蓝信杰;王明山;;罗子岭煤矿的G层铝土矿的潜在价值[J];山东煤炭科技;2009年05期 |
9 |
蒋汉朝,张锡麒,王明镇,李增学;山东济宁煤田(东区)本溪组和太原组牙形刺生物地层[J];地层学杂志;2002年01期 |
10 |
韩月池;;浅谈山西省古县金堆铝土矿区北矿段地质特征[J];太原科技;2008年04期 |
11 |
王敏成;辽宁腕足动物化石在地层上的分布[J];国土资源;1985年01期 |
12 |
江汉铨,刘明真,程爱国;淮北涡阳含筳地层及筳带划分与对比[J];中国煤田地质;1989年04期 |
13 |
郎嘉彬;王成源;;本溪组命名剖面牙形刺动物群的特征及地质时代[J];世界地质;2007年02期 |
14 |
陈全红;李可永;张道锋;金栓联;郭艳琴;庞军刚;袁珍;;鄂尔多斯盆地本溪组—太原组扇三角洲沉积与油气聚集的关系[J];中国地质;2010年02期 |
15 |
彭玉鲸,陈跃军,刘跃文;本溪组—岩石地层和年代地层与穿时性[J];世界地质;2003年02期 |
16 |
张善德,张阳;焦作地区本溪组高岭石粘土岩的研究[J];焦作工学院学报;1998年06期 |
17 |
吴秀元;华北陆台本溪组植物群性质[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04期 |
18 |
金建华;辽东太子河流域“本溪组”涵义的厘定[J];地层学杂志;1995年03期 |
19 |
范炳恒
,张进
,刘东辉
,玄承锦;辽南复州湾本溪组下部植物群的发现[J];地层学杂志;1993年02期 |
20 |
汪曾荫,王云慧,张遴信;辽宁复州湾的PROFUSULINELLA动物群[J];微体古生物学报;1992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