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phen)_3~(2+)掺杂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可控制备及性质研究
【摘要】:
作为细胞标记和免疫检测领域一类重要的荧光标记材料,染料掺杂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在过去的二十年中被广泛研究。如何理解掺杂状态与发光性质之间的内在关系,实现染料的可控掺杂是本领域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本论文从St?ber反应体系出发,选择带正电的Ru(phen)32+掺杂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制备为模型体系,以St?ber过程中硅物种与Ru(phen)32+的相互作用为主线,对染料在二氧化硅纳米粒子中的掺杂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首先,对不同氨水浓度下Ru(phen)32+在二氧化硅纳米粒子中的掺杂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粒子成核生长过程对染料分子聚集程度有明显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在不同氨水浓度下进行成核和生长的染料掺杂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实现了对粒子单分散性和发光性质的有效调控。其次,研究了St?ber体系中不同阶段硅物种对染料聚集程度和发光性质的影响,发现二级粒子的形成可以有效的抑制Ru(phen)32+的聚集,通过改变染料的加入时间可以对粒子发光性质进行有效的调控。最后,建立了首先将Ru(phen)32+吸附在二氧化硅载体粒子表面然后再进行壳层生长的吸附掺杂法。并以香豆素掺杂的PS@SiO2纳米粒子和Fe3O4@ SiO2纳米粒子为载体,制备了双色掺杂和磁光复合的纳米粒子。
|
|
|
|
1 |
郑亮,谷臣清,郑运荣;含Ru铸造镍基高温合金的显微组织[J];材料工程;2002年05期 |
2 |
王建新,柴之芳;一种Os和Ru的放射化学中子活化分析方法[J];核化学与放射化学;1992年04期 |
3 |
李友芬,柳立新;5-Br-PADAP双波长系数补偿吸光光度法测定钯铑[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1995年01期 |
4 |
郑亮,谷臣清,郑运荣;Ru对铸造镍基高温合金凝固行为的影响[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2年06期 |
5 |
宁远涛;贵金属与稀土金属的相互作用:(Ⅵ)Ru-RE和Os-RE系[J];贵金属;2001年04期 |
6 |
夏飞,林银钟,许宗祥,林敬东,吕鑫,廖代伟;RuH_2和RuN_2电子组态与光谱性质的从头计算[J];化学物理学报;2004年02期 |
7 |
张琼,余运龙,张天然;Ru基氧化物涂层钛阴极的电功能及析氢效应[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
8 |
韩文锋,刘化章,赵波,霍超,唐浩东,李小年;活性炭负载钌基氨合成催化剂的制备[J];化工学报;2005年07期 |
9 |
纪红兵,陈清林,王乐夫;Ru改性的LiMn_2O_4尖晶石催化剂用于桂皮醇的氧化[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005年05期 |
10 |
刘永忠,柴之芳;用放射化学中子活化方法研究陨石中的Os和Ru同位素丰度[J];核化学与放射化学;1993年01期 |
11 |
陈松;管伟明;张昆华;关晓伟;邓志明;邓德国;;核废料中裂变产生的铂族金属(FPs)的开发、应用和发展[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7年02期 |
12 |
常志远;张继龙;姜小燕;赵永刚;;MC-ICP-MS测量Ru同位素丰度比值的质量歧视校正[J];质谱学报;2010年02期 |
13 |
魏珺芳;王延吉;励娟;薛伟;;离子液体[Bmim]BF_4中单分散Ru纳米粒子的制备及选择加氢性能[J];无机化学学报;2011年05期 |
14 |
陈清林;纪红兵;刘正平;;Ru的添加量对FeMn尖晶石的结构及其氧化性能的影响[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006年05期 |
15 |
井立强;周强;王百齐;辛柏福;付宏刚;蔡伟民;;表面修饰Ru的TiO_2纳米粒子的表征及其光催化活性[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11期 |
16 |
王芳;;密度泛函方法研究Ru_n(n=9~26)金属团簇[J];贵金属;2007年03期 |
17 |
李金英,苏玉兰,刘峻岭,赵立飞,张彦重,贾锦蕾;萃取色层分离ICP/MS测定U_3O_8中Zr、Nb、Ta和Ru[J];质谱学报;1999年02期 |
18 |
王建兵;刘彦华;刘帅;许翠华;王金龙;苗蕾;祝万鹏;;Ru/AC催化臭氧氧化降解邻苯二甲酸二甲脂[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年S1期 |
19 |
王丽雄;杨通在;汤磊;熊宗华;杨君;姜涛;;~(97)Tc制备方法[J];核化学与放射化学;2007年01期 |
20 |
陈晶阳;赵宾;冯强;曹腊梅;孙祖庆;;Ru和Cr对镍基单晶高温合金γ/γ′热处理组织演变的影响[J];金属学报;2010年08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