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地震综合信息联合成像与震源机制反演
【摘要】:
东北地区濒临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带,并且东北地区的构造复杂,在此两者的影响下,东北地区地震研究有着重要意义。为此,我们利用2001年—2008年的走时数据和2007年11月—2009年3月我们布设的台站的走时数据以及波形数据,对东北地区的地震进行定位、层析成像和震源机制解的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发生的地震大体可以划分为四个地震区,但主要分布在断裂分布带上,大多发生在盆地外围隆起区,而在断陷盆地内部很少发生。南边地震深度较深,而北边地震深度较浅。44。N南北两侧差异明显,各存在两个地震活跃层位。
华北板块是由SE向倾向于NW向的“低-高-低-高”的四层速度异常带构造成的“穹隆”式的结构;华北板块北缘增生带,主要体现为三层“低-高-低”条带状速度异常结构;额尔古纳-兴安地块表现为由SW倾向于NE方向的三层“低-高-低”条带状速度异常结构;松嫩地块SW部,即经过松辽盆地的区域,表现为“高-低-高”的三层条带状速度异常结果,NE部过渡为“低-高-低-高”的近似水平的四层条带状速度异常,最上层的低速带较薄;兴凯地块与佳木斯地块表现为“低-高-低”的三层条带状速度异常,与松嫩地块的NE部地层连续性较好,但兴凯地块与佳木斯地块相同性质的速度异常,深度较浅。
长白山火山下方存在着低速异常体,与他人的研究工作,长白山火山是一个弧后板内火山是相一致的。震源的位置主要分布在高速异常区与零速度扰动线附近,也即高速异常与低速异常相交的区域,可见震源的发生与高速异常有很密切的关系,应发生在高速异常区或速度变化过渡带上。华北板块有个别地震分布于低速异常区内,这些地震与地层中水的作用有关。
深源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为典型的板块俯冲造成的结果,远离东北地区的日本海域的深源地震主节理面近乎于水平,辅节理面近乎于垂直,因此俯冲角度较小,到东北的珲春地区,俯冲角度增大。陆地浅源地震,从震源机制解来看,一对节理面近乎于垂直,主要为右旋走滑及左旋走滑断层,为地块走滑造成。
|
|
|
|
1 |
Y.Y.Kagan;D.D.Jackson;易桂喜;;地震长期概率预测[J];世界地震译丛;1998年04期 |
2 |
刘超;许力生;陈运泰;;2008年10月至2009年11月32次中强地震的快速矩张量解[J];地震学报;2010年05期 |
3 |
刘超;张勇;许力生;陈运泰;;一种矩张量反演新方法及其对2008年汶川M_S8.0地震序列的应用[J];地震学报;2008年04期 |
4 |
M.Antolik;R E.Abercrombie;G.Ekstrm;万永革;;2001年11月14日青藏可可西里(昆仑山) 地震:破裂穿过大的张性阶跃带(一)[J];世界地震译丛;2005年03期 |
5 |
万永革,周公威,吴忠良,黄静;中国地震震源机制测定结果的比较[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01年05期 |
6 |
陈颙;用震源机制一致性作为描述地震活动性的新参数[J];地球物理学报;1978年02期 |
7 |
王凯,高莉萍,姚振兴,张受生;澜沧—耿马地震的震源机制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1991年05期 |
8 |
韦宝珠,王凯,姚振兴;1989年大同-阳高地震震源机制及发震模式研究[J];中国地震;1992年01期 |
9 |
马文涛;体波单震相测定震源机制的方法[J];中国地震;1994年02期 |
10 |
刁桂苓,王绍晋,龙晓帆,于利民,李钦祖;1976年龙陵震群的小震震源机制[J];地震研究;1996年04期 |
11 |
马淑田,姚振兴,纪晨;1996年5月3日内蒙古包头西M_S6.4级地震的震源机制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1998年06期 |
12 |
刁桂苓!中国石家庄050021,张四昌!中国石家庄050021,王培德!中国北京100081,高景春!中国石家庄050021,王俊国!中国天津300201;1995年7月河北沙城地震群的震源断层[J];中国地震;1999年03期 |
13 |
李春来,王培德;1999年11月大同地震部分余震的定位及震源机制反演[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05年02期 |
14 |
吴荣辉,梁尚鸿,赵里,赵燕来;北京地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及构造应力场研究[J];地震;1989年02期 |
15 |
王绍晋,于利民,李钦祖;利用、振幅比资料测定澜沧—耿马震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J];地震研究;1991年03期 |
16 |
陈益明;岳阳地区震源机制与构造应力场[J];华南地震;1991年03期 |
17 |
姚殿义;杜迎春;刘素英;;华北地区的震源机制[J];华北地震科学;1991年03期 |
18 |
赵明,陈运泰,巩守文,王庆良;用水准测量资料反演1990年青海共和地震的震源机制[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1992年04期 |
19 |
刘瑞丰,李鸿吉,陈培善,党京平;大同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解[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1995年02期 |
20 |
董娣;桑向国;刘锐;李风军;;震源机制对近场地震动反应谱的影响[J];西北地震学报;2008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