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东北地区地震综合信息联合成像与震源机制反演

王兆国  
【摘要】: 东北地区濒临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带,并且东北地区的构造复杂,在此两者的影响下,东北地区地震研究有着重要意义。为此,我们利用2001年—2008年的走时数据和2007年11月—2009年3月我们布设的台站的走时数据以及波形数据,对东北地区的地震进行定位、层析成像和震源机制解的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发生的地震大体可以划分为四个地震区,但主要分布在断裂分布带上,大多发生在盆地外围隆起区,而在断陷盆地内部很少发生。南边地震深度较深,而北边地震深度较浅。44。N南北两侧差异明显,各存在两个地震活跃层位。 华北板块是由SE向倾向于NW向的“低-高-低-高”的四层速度异常带构造成的“穹隆”式的结构;华北板块北缘增生带,主要体现为三层“低-高-低”条带状速度异常结构;额尔古纳-兴安地块表现为由SW倾向于NE方向的三层“低-高-低”条带状速度异常结构;松嫩地块SW部,即经过松辽盆地的区域,表现为“高-低-高”的三层条带状速度异常结果,NE部过渡为“低-高-低-高”的近似水平的四层条带状速度异常,最上层的低速带较薄;兴凯地块与佳木斯地块表现为“低-高-低”的三层条带状速度异常,与松嫩地块的NE部地层连续性较好,但兴凯地块与佳木斯地块相同性质的速度异常,深度较浅。 长白山火山下方存在着低速异常体,与他人的研究工作,长白山火山是一个弧后板内火山是相一致的。震源的位置主要分布在高速异常区与零速度扰动线附近,也即高速异常与低速异常相交的区域,可见震源的发生与高速异常有很密切的关系,应发生在高速异常区或速度变化过渡带上。华北板块有个别地震分布于低速异常区内,这些地震与地层中水的作用有关。 深源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为典型的板块俯冲造成的结果,远离东北地区的日本海域的深源地震主节理面近乎于水平,辅节理面近乎于垂直,因此俯冲角度较小,到东北的珲春地区,俯冲角度增大。陆地浅源地震,从震源机制解来看,一对节理面近乎于垂直,主要为右旋走滑及左旋走滑断层,为地块走滑造成。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Y.Y.Kagan;D.D.Jackson;易桂喜;;地震长期概率预测[J];世界地震译丛;1998年04期
2 刘超;许力生;陈运泰;;2008年10月至2009年11月32次中强地震的快速矩张量解[J];地震学报;2010年05期
3 刘超;张勇;许力生;陈运泰;;一种矩张量反演新方法及其对2008年汶川M_S8.0地震序列的应用[J];地震学报;2008年04期
4 M.Antolik;R E.Abercrombie;G.Ekstrm;万永革;;2001年11月14日青藏可可西里(昆仑山) 地震:破裂穿过大的张性阶跃带(一)[J];世界地震译丛;2005年03期
5 万永革,周公威,吴忠良,黄静;中国地震震源机制测定结果的比较[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01年05期
6 陈颙;用震源机制一致性作为描述地震活动性的新参数[J];地球物理学报;1978年02期
7 王凯,高莉萍,姚振兴,张受生;澜沧—耿马地震的震源机制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1991年05期
8 韦宝珠,王凯,姚振兴;1989年大同-阳高地震震源机制及发震模式研究[J];中国地震;1992年01期
9 马文涛;体波单震相测定震源机制的方法[J];中国地震;1994年02期
10 刁桂苓,王绍晋,龙晓帆,于利民,李钦祖;1976年龙陵震群的小震震源机制[J];地震研究;1996年04期
11 马淑田,姚振兴,纪晨;1996年5月3日内蒙古包头西M_S6.4级地震的震源机制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1998年06期
12 刁桂苓!中国石家庄050021,张四昌!中国石家庄050021,王培德!中国北京100081,高景春!中国石家庄050021,王俊国!中国天津300201;1995年7月河北沙城地震群的震源断层[J];中国地震;1999年03期
13 李春来,王培德;1999年11月大同地震部分余震的定位及震源机制反演[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05年02期
14 吴荣辉,梁尚鸿,赵里,赵燕来;北京地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及构造应力场研究[J];地震;1989年02期
15 王绍晋,于利民,李钦祖;利用、振幅比资料测定澜沧—耿马震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J];地震研究;1991年03期
16 陈益明;岳阳地区震源机制与构造应力场[J];华南地震;1991年03期
17 姚殿义;杜迎春;刘素英;;华北地区的震源机制[J];华北地震科学;1991年03期
18 赵明,陈运泰,巩守文,王庆良;用水准测量资料反演1990年青海共和地震的震源机制[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1992年04期
19 刘瑞丰,李鸿吉,陈培善,党京平;大同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解[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1995年02期
20 董娣;桑向国;刘锐;李风军;;震源机制对近场地震动反应谱的影响[J];西北地震学报;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号锋;靳平;肖卫国;;地下爆炸源的地震矩张量表示[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郑需要;;弱各向异性介质中的地震矩张量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康英;沈玉松;杨选;郑斯华;;2012年广东东源4.8级地震的震源机制[A];中国地震学会第14次学术大会专题[C];2012年
4 蔡晓刚;姚陈;陈晓非;;各向异性ATI介质地震矩张量[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5 陈棋福;李圣强;高金哲;;2011年5月中俄边界深震震源机制所展示的太平洋板块俯冲动力作用[A];中国地震学会第14次学术大会专题[C];2012年
6 姚振兴;郑天愉;温联星;;用P波波形资料测定中强震震源过程的地震矩张量反演方法[A];1993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3年
7 刁桂苓;徐锡伟;冯向东;王晓山;孙晴;;汶川余震震源机制的分段特征[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8 许才军;刘经南;李志才;董立祥;;青藏高原及其邻区地壳应变的地震矩张量和GPS反演分析[A];200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六届年会论文集[C];2000年
9 王志秋;郑斯华;;根据CDSN区域性长周期波形资料反演矩心地震矩张量[A];1994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10 李军;郑勇;谢祖军;;利用5Hz GPS数据记录El Mayor-Cucapah地震位移信号及其在反演震源机制中的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兆国;东北地区地震综合信息联合成像与震源机制反演[D];吉林大学;2010年
2 高永新;地震电磁场—基于动电效应的波场模拟[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3 谭毅培;历史地震震源参数估计方法与应用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年
4 曾祥方;射线理论在地震动源和地球内部界面研究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5 丁开华;青藏高原中东部地区的现今地壳形变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6 张国宏;断层滑动分布与震源破裂过程联合反演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1年
7 李鹏举;核磁共振T2谱反演及流体识别评价方法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0年
8 张赛民;基于边界保持块约束叠后波阻抗及叠前AVA三参数同步反演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9 韦生吉;稀疏台网震源参数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10 张勇;地震破裂过程反演及其在大地震应急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玉婷;汶川8.0级地震震源精确定位及震源机制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2 周慧芳;基于D-InSAR技术的地震形变场数值模拟及断层活动性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3 黄晓萍;汶川Ms8.0级地震前后重新定位以及震源机制的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4 邸海滨;分层均匀介质中有限震源引起的地面运动计算[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1年
5 屠泓为;新疆伽师地区中小地震矩张量反演应用研究[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06年
6 夏旻;用宏观地震资料反演历史地震震源特征[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9年
7 汪贞杰;中小地震的多联合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8 马会杰;近场地震下钢筋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分析[D];湖南大学;2009年
9 崔子健;判别小震群序列类型的新方法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1年
10 王阅兵;利用Yabuki&Matsu'ura反演方法研究日本东北地震和汶川地震的同震滑动模型[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木叶 记者 赵宇清;哈工大为地震电磁场提供计算模型[N];黑龙江日报;2010年
2 记者 曾嫣艳 整理 实习生 涂文记;应对地震 厦门备好三招[N];厦门日报;2010年
3 宗合;海地,后续地震或将更猛烈[N];地质勘查导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李敬;玉树劫后新生的背后[N];计算机世界;2010年
5 本报特约记者 杨健;捕捉地应力,探索地震预报的途径[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