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六自由度力反馈双向伺服控制策略研究

陈铁华  
【摘要】: 具有力觉临场感的主-从双向伺服控制技术可为操作者提供身临其境的操作感受,在抢险、军事、深海及宇宙作业,超大型、微/纳米机械的操纵,以及微创医疗等众多领域中具有重要的用途。力反馈手控器是双向伺服控制系统中的关键设备,通过操作手控器可以对远端从机械手的工作进行控制,并获得从机械手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力信息,实现对远端从机器人的控制,帮助操作者有效完成远程操作任务。不同的控制策略会使操作者获得不同的操作感受。因此,研制具有力觉反馈的手控器,和研究力反馈双向伺服控制策略,在主-从操作领域里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现有的力觉反馈手控器中普遍存在通用性差、刚性不足以及能够提供的力感觉不够充分等问题。在力反馈控制方法方面,存在“主-从随动性差”、“在从机械手抓取刚性物体时主机械手上所存在的反馈力冲击过大”的问题。为克服现有力反馈手控器所存在的不足,解决现有控制方法所存在的弊端,本文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遥操纵6自由度液压并联机器人的力觉双向伺服控制”,基于Stewart并联机构在国内首次设计了高刚性、六自由度力反馈手控器,并提出直驱式位差反馈型双向伺服控制策略,分析了主-从操作系统的稳定性和透明性;基于自主研制的手控器建立了国内第一个具有六自由度力反馈的同构式主-从操作试验系统,进行了从机械手自由运动和约束运动主-从操作试验。结果表明,自主研制的六自由度力反馈手控器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力学特性;采用直驱式位差反馈型双向伺服控制策略,改善了现有双向伺服控制方法中普遍存在的“主-从随动性差”及“在从机械手抓取刚性物体时主机械手上所存在的反馈力冲击过大”等问题,在实现对从机械手控制的同时,获得较为理想的力觉临场感效果。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何景峰;谢文建;韩俊伟;;六自由度并联机器人输出解耦控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2 朱明;;六自由度辅助型康复机器人手臂的研究与设计[J];福建电脑;2010年02期
3 吴江宁,骆涵秀,李世伦;并联式六自由度电液平台的控制与应用[J];机床与液压;1996年06期
4 郑亚青,刘雄伟;六自由度绳牵引并联机构的轨迹规划[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5 关贵注;李凉海;张雪峰;王卫兵;李铁;;六自由度自跟踪天线座的系统设计[J];遥测遥控;2007年S1期
6 刘全;禹华钢;刘冰;;基于几何分析的机械臂运动路径规划问题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8年14期
7 张涛;汪小华;查世红;陈三风;张卫忠;梅涛;;空间微重力环境下飞行器质量模拟方法研究[J];机器人;2008年06期
8 肖英奎,赵丁选,石祥钟,尚涛;六自由度电液伺服式并联机构的设计[J];液压与气动;2004年08期
9 刘通;谢剑斌;何亦征;王金岩;;基于六自由度的飞行仿真漫游控制新方法[J];现代电子技术;2006年09期
10 郭洪波;刘永光;李洪人;;六自由度Stewart平台动力学模型的特性分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7年08期
11 段广仁;谭峰;梁冰;;高速再入飞行器的鲁棒自动驾驶仪设计[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7年11期
12 龚肖新;殷铭;;FMS中六自由度机械手的设计与控制[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08年02期
13 潘海兵;刘晋浩;;防风固沙机器人振动系统的研究[J];中国工程机械学报;2008年04期
14 贾棋;郭禾;王宇新;刘天阳;;非接触式浮体六自由度监测系统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0年19期
15 张帅;杜佳明;王晓亮;刘星;高强强;;基于VisualC~(++)的6R机械手仿真平台程序设计[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16 李宝峰;薛红军;宋笔锋;;基于SIMULINK的弹射救生人椅系统六自由度仿真[J];系统仿真学报;2007年06期
17 郭刚;王春财;王全民;黄柯棣;;基于空间树的六自由度空间模型研究[J];系统仿真学报;2009年12期
18 刘永光;张宇星;;六自由度转台结构及建模仿真[J];机械工程师;2006年11期
19 张淑平;丁永生;郝矿荣;吴笛飞;;基于立体视觉六自由度大载荷实验平台的位姿检测[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8年06期
20 周许申;陈彬;盛卫星;殷勤;汪莹;;基于六自由度定位的SAR阵元位置误差校正[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颖;刘星;孙晓阳;;基于六自由度动力学模型的爬升性能计算[A];2010年航空器适航与空中交通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赵转萍;吕晓明;郑叔芳;张如鹏;;运动目标六自由度单束激光跟踪测量方法研究[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三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1年
3 倪政国;张志春;;一种高速高精度的六自由度检测系统[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4 郭会明;;动感仿真的建模与实现方法研究[A];二○○一年中国系统仿真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5 张震霖;高超;李育斌;王玉玲;;外挂物投放技术的数值方法研究[A];计算流体力学研究进展——第十二届全国计算流体力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6 吴祉群;何建国;蒲洁;吉方;;幅度可控的六自由度浮动装配台设计[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5)[C];2005年
7 赵海;蹇开林;;基于KANE方法的并联六自由度机构的动力学计算[A];中国计算力学大会'2010(CCCM2010)暨第八届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会议(SCCM8)论文集[C];2010年
8 韩俊伟;于丽明;;三向六自由度地震模拟振动台力平衡补偿控制的研究[A];第一届全国流体动力及控制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9 王军安;;对基于四元数的飞机本体运动模型的改进[A];中国系统仿真学会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06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赵鹏飞;胡立坤;;全局快速终端滑模控制在六自由度机械臂轨迹跟踪中的应用[A];中南六省(区)自动化学会第二十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铁华;六自由度力反馈双向伺服控制策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皮阳军;电液伺服并联六自由度舰船运动模拟器轨迹跟踪控制及其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3 方红根;基于力反馈数据手套的多指灵巧手主从控制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4 金振林;新型六自由度正交并联机器人设计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D];燕山大学;2002年
5 孙坚;基于生物智能的六自由度并联机构运动控制及其仿真研究[D];东华大学;2009年
6 胡凌燕;时延力反馈遥操作系统的跟踪性能及稳定性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7 周雪峰;六自由度双足机器人步行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8 丁渊明;6R型串联弧焊机器人结构优化及其控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9 关广丰;液压驱动六自由度振动试验系统控制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10 张卫华;工程级与交战级联合建模与仿真关键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佳佳;基于工业应用的六自由度力反馈器的机构研究与应用研究[D];北京印刷学院;2011年
2 常秋生;电液伺服遥操纵六自由度并联机器人控制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3 王超;浮体六自由度测量系统的硬件设计与实现[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4 伍英华;六自由度一体式坦克模拟器误差特性及控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侯文卓;液压伺服六自由度力反馈手控器的设计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6 郑明达;基于力反馈器的射击游戏系统研究与实现[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7 张丹丹;高压特种作业机械手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陈树涛;非接触式双CCD浮体六自由度测试仪的图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9 魏玉凤;纳米六自由度微动工作台机械设计[D];合肥工业大学;2004年
10 杜荣辉;基于虚拟现实的力反馈系统建模及稳定性研究[D];燕山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姜靖;从机械手到服务机器人[N];科技日报;2009年
2 安世亚太 杨振亚;基于笛卡儿网格的六自由度运动模拟(一)[N];中国航空报;2006年
3 杨琨;上海馆今起开放全部展项[N];中国贸易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赵三明;模拟测试技术可大幅降低制造商开发成本[N];中国工业报;2009年
5 刘长海;齐二机与上海交大建立合作关系[N];中国工业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刘艳荣;863科技大展机器人风头出尽[N];大众科技报;2001年
7 郭涛;这里的表演很精彩[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7年
8 李泽;徐文荣搞起了高科技旅游[N];中国县域经济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李泓冰 曹玲娟;40天创造奇迹[N];人民日报;2010年
10 柯文;CCTV新楼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完成[N];中国建设报;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