蜻蜓翅翼三维空间结构的动力学与疲劳寿命研究
【摘要】:
蜻蜓在亿万年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近乎完美的身体结构,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使它们在结构、形态和功能上达到最优设计。仿生学的研究目的是研究生物系统的结构和性能为工程技术提供新的设计思想和工作方法。
本文从仿生学角度出发,以蜻蜓翅翼结构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结构和物质成分的生物学特性,重构了翅翼的三维空间几何模型,并对其动力学特性、疲劳寿命和翅翼表面的自清洁性能等进行了系统研究,旨在探索蜻蜓翅翼质轻、结构稳定性和高疲劳特性,为微型飞行器机翼的应用设计提供理论参考。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
1、分别对蜻蜓翅翼的结构、物质成分等参数进行了研究,为蜻蜓翅翼结构性能和润湿机理的分析提供理论数据;
2、采用三维逆向工程技术首次建立了蜻蜓翅翼三维空间几何模型;
3、利用MSC.Patran软件对蜻蜓翅翼三维空间结构的动力学特性和疲劳寿命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蜻蜓翅翼的稳定性和抗疲劳特性;
4、对蜻蜓翅翼表面润湿性能进行了研究,发现蜻蜓翅翼具有自清洁效应,并基于自清洁结构对其动特性进行了分析,证明了自清洁结构对翅翼结构的动态稳定性起保护作用;
5、采用Miner线性累积损伤理论首次对蜻蜓翅翼三维空间结构进行了疲劳寿命仿真分析,发现蜻蜓翅翼为高周疲劳寿命结构;
6、基于模态分析结果优化出蜻蜓翅翼结构的仿生模型,并对其瞬态响应、频率响应和疲劳寿命进行了分析,发现仿生模型具有与原蜻蜓翅翼相近的动态特性,其疲劳寿命属于高周疲劳寿命,验证了所建仿生翅翼模型的高动态稳定性和高疲劳寿命特性,为微扑翼飞行器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
|
|
|
|
1 |
刘庆刚;于新奇;沈士明;;疲劳载荷分布形式对构件寿命的影响[J];核动力工程;2009年05期 |
2 |
战仁瑞;平面复合型疲劳裂纹扩展问题[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1982年01期 |
3 |
曾春华;疲劳设计方法的进展[J];力学进展;1988年02期 |
4 |
房德馨;孙丰华;宫照坤;贾阿兴;曲延安;;振动处理技术对焊接构件疲劳特性的影响[J];实验力学;1991年01期 |
5 |
曾超;;钢桥构件按疲劳寿命服从威布尔分布的可靠度计算[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1993年05期 |
6 |
吴启鹤,叶笃毅,杨英;一种估算结构件随机疲劳寿命的新方法[J];工程力学;1995年02期 |
7 |
吕澎民,赵邦华,严隽耄;一种新型的宽带随机谱下疲劳寿命计算模型的建立与分析[J];计算力学学报;1997年02期 |
8 |
杨晓华,马晋生,李年;汽轮机叶片材料的疲劳板限与疲劳寿命估算[J];机械强度;1998年04期 |
9 |
韩利红,初业隆,柴伟健,邢修三;一个估算疲劳寿命的解析公式[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1999年02期 |
10 |
郭兰中,李新勇;基于DFR法的连接结构疲劳可靠性分析[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
11 |
宋生印;王英杰;林元华;张德平;;连续管疲劳寿命预测[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6年06期 |
12 |
程文;金平;张光明;徐伟;;一种结构件疲劳安全寿命的估算方法[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17期 |
13 |
赖正聪;王时越;杨锡阶;景江峰;马云伟;;玻璃纤维土工格栅疲劳性能试验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年10期 |
14 |
闫相祯;高进伟;杨秀娟;;J55油管的疲劳可靠性试验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年10期 |
15 |
王洪涛;;如何应用有限元分析方法仿真与计算按键寿命[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10年03期 |
16 |
王剑;王悦东;陈秉智;;焊接结构焊缝疲劳寿命的灵敏度分析[J];固体力学学报;2010年S1期 |
17 |
詹啸;苏彦江;;正交异性钢桥面板常用截面形式疲劳应力分析[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1年03期 |
18 |
刁顺;钎杆疲劳断裂控制[J];力学与实践;1989年02期 |
19 |
江泓;郑修麟;;16Mn钢疲劳强度的概率分布[J];机械强度;1991年02期 |
20 |
刘建中,谢里阳,徐灏;疲劳寿命概率分布的模糊贝叶斯确定方法[J];机械设计;1994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