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化甲基汞抗胶质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
【摘要】:
神经胶质瘤具有浸润性生长特点,手术难以根治,术后复发率很高,现今大多数化疗不能透过血脑屏障,限制临床应用,胶质瘤还具有辐射抗性,尽管经过手术、化放疗等综合治疗其平均存活率不足一年,胶质瘤的治疗成为当今世界公认的难题,因此寻找有效抗肿瘤靶向药物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在以往探讨甲基汞所致脑发育损伤机制的基础上,根据甲基汞的理化特性、药动学特点和多靶点细胞毒作用,提出用氯化甲基汞(MMC)治疗神经胶质瘤的新策略。本研究采用体内外实验方法探讨MMC对脑胶质瘤的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体外实验结果:①采用MTT法检测显示,MMC对SHG44胶质瘤细胞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关系;应用ATP生物荧光法进行MMC与As2O3抗胶质瘤作用对比研究,发现前者抑制作用更强。②流式细胞仪测定发现MMC可诱导胶质瘤细胞凋亡和坏死、干扰细胞周期进程,使SHG44胶质瘤细胞阻滞在G0/G1期和G2/M期,减少进入S期的细胞百分数。③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发现MMC可升高胶质瘤细胞内钙浓度,影响SHG44胶质瘤细胞钙稳态。④免疫印迹和激酶分析法探讨了MMC诱导凋亡、抑制细胞周期与调PKC之间的关系,发现对照组SHG44胶质瘤细胞PKCα及PKCδ蛋白质均呈阳性表达,SHG44胶质瘤细胞给予MMC处理的实验组,PKCα蛋白表达下调,而PKCδ的表达则升高,PKC活性被抑制。在建立大鼠C6脑胶质瘤原位模型和裸鼠SHG44皮下移植胶质瘤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MMC抗脑胶质瘤的体内实验研究,结果显示:上述两种模型荷瘤动物实验组肿瘤体积较对照组明显缩小(p0.05)、生存期明显延长,光镜观察可见实验组胶质瘤细胞固缩、数目减少和液化坏死,电镜观察实验组胶质瘤细胞出现染色质周边化、空泡变性和细胞崩解等改变;免疫组化检测表明裸鼠SHG44皮下移植瘤接实验组PKCα阳性表达细胞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而PKCδ阳性细胞表达数则增加。
综上可见,MMC对神经胶质瘤具有明显的抗肿瘤活性,其机制可能与氯化甲基汞升高SHG44胶质瘤细胞内钙浓度,影响胶质瘤细胞PKC亚类表达,抑制PKC活性有关,其确切的分子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该项研究具有明显的创新性,为开发抗神经胶质瘤新药提供实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