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财政政策传导机制与动态有效性的计量研究
【摘要】:
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形式,财政政策一直是政府对于经济进行直接调控的主要政策方式,也是实现需求管理的主要工具。然而长期以来,在政府实施财政政策能否产生预期政策效果的问题上,不同的经济学派对此表示不同的看法。财政政策的有效性、灵敏性和稳健性成为当前宏观经济学家争论的焦点,围绕着这一问题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仍然是宏观经济学中非常活跃和重要的一个领域。
我国自实行改革开放、拉开由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序幕以来,开始在真正意义上执行具有市场经济特征的财政政策。不可否认,这一系列的财政政策对于我国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居民收入、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近三十年的财政政策实践经验也表明,在我国这样一个经济转轨国家,不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必然会通过财政政策传导机制影响财政政策效应的发挥。
本文以财政政策理论为基础,以我国财政政策实践为出发点,对我国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与动态有效性进行经济计量分析,并以此为我国制定合理有效的财政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本文的研究主要沿着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对西方经济学派的财政政策主张和国内外财政政策的有效性研究进行系统的梳理,并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财政政策实践进行了回顾。
二、在IS-LM模型框架下对财政政策效应进行了详细的数理推导和分析。
三、引入“政策中性”命题和“李嘉图等价”命题,在模型框架下分析财政政策无效的作用机理,并进一步利用SVAR模型验证了李嘉图等价命题在我国经济当中并不成立。
四、研究了常用于大型宏观经济模型中的几类财政政策规则的短期动态和长期均衡特性,进一步利用时间一致性理论对我国财政政策与宏观经济波动之间的影响关系展开实证分析,并据此给出我国财政政策的取向选择建议。
五、研究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通过分析财政政策工具变量与收入分配、货币供给和价格等中介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波动影响,从而检验我国财政政策作用的传导实效。
六、研究财政政策的产出效应,利用时变参数模型分别估计并计算得到动态的财政政策乘数和货币需求相对于实际产出的弹性系数,从而检验我国财政政策对总产出的“乘数效应”和“紧缩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