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中小墓人骨的综合研究
【摘要】:
本文以河南安阳殷墟大司空和刘家庄北地两处遗址的晚商时期中小墓出土的人类遗骸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性别组成、年龄结构、骨骼发育程度、骨骼病理创伤、居民的行为习惯、人种特征、种系来源、流向等问题,从多个角度对殷墟中小墓商代晚期居民的骨骼标本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体质人类学研究。在此基础上对黄河中下游地区以往报道的古代居民材料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对这一地区古代居民人种地理分布的动态过程进行了归纳和概括。
研究表明,在以大司空和刘家庄北地遗址为代表的“大邑商”的各商邑内部可能存在明显的性别比例失衡问题,并表现出以妇孺居多的人口现象。这些居民骨骼发育普遍较为纤弱,性别差异相对较小。人群中存在较为普遍的骨骼疾病状况,创伤也较多,流行跪坐姿势。人种特征的研究表明,殷墟中小墓居民中的多数个体的基本种系特征表现出“古中原类型”居民的特点,少数则表现出“古东北类型”居民的特点。殷墟中小墓人群的人种构成较为多元,来源也较为多样。结合黄河中下游地区先秦时期古代人群的材料以及中原地区商周时期考古学材料中大量存在的北方文化因素分析,我们认为在先秦时期可能存在一次北方人群大量迁徙至中原地区的人群流动现象。虽然目前发现的这样的人类学材料并不丰富,但相信随着更多新材料的不断发现和补充,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将会更加全面和深入,也将有助于我们从人种学的角度来理解华夏民族形成的历史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