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丹东四道沟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构造控矿规律研究
【摘要】:
辽宁丹东四道沟金矿床是辽东南地区发现较早的重要岩金矿床之一,于1968年正式建成投产,到目前为止累计产金量已经超过了12吨,为我国黄金生产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在分析研究区域地质背景的基础上,通过野外调研、岩矿综合鉴定、地球化学、稳定同位素、流体包裹体测试等方法和手段,详细研究了该矿床的矿床地质特征、划分其成矿期次、阶段;分析其成矿物质来源;确定其成因类型。并总结了矿床的构造控矿规律。
根据矿石矿物组合、结构构造及具不同矿物组合矿脉穿切关系等特点,将该区热液金成矿作用划分为:Ⅰ贫硫化物—乳白色石英脉阶段;Ⅱ黄铁矿—石英阶段;Ⅲ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Ⅳ(黄铜矿)—石英—方解石阶段。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证明四道沟金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比较复杂,大石桥组、盖县组地层以及三股流花岗闪长岩、辉绿岩、煌斑岩及花岗斑岩等岩体与脉岩均有提供物质来源的潜力。深入的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成矿早期与形成三股流岩体及细粒闪长岩、花岗斑岩等脉岩的深部岩浆房分异作用有关;主成矿阶段物质来源与矿区范围内一些相对较晚的中酸性侵入体(岩脉)活动有关;晚期则有大气降水的参与。因此,四道沟金矿床是不同来源与性质流体多期次作用的结果。
矿区构造环境复杂,地层岩性及构造形式控制着金矿化作用类型,矿体呈“带”状分布与“帚”状展布规律,导矿构造与容矿构造有机配合,利于从深部沿导矿断裂上升的含矿热液进入层间破碎带内聚集,进而通过与围岩的交代作用而成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