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红透山铜锌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模式研究
【摘要】:
辽宁省红透山铜、锌矿床位于辽宁省东北部。是东北地区最大的铜矿山,已有60多年的开采历史。本文在分析研究红透山铜锌矿区域成矿地球动力学和成矿地质背景的基础上,通过野外调研、岩矿综合鉴定、岩石地球化学、稳定同位素、流体包裹体测试等方法和手段,详细研究了该矿床的矿床地质特征、含矿岩系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成矿物质以及成矿流体的主要来源,成矿作用的机制和过程,确定红透山铜、锌矿矿床成因类型及成矿模式。
红透山铜锌矿床具有两套成矿体系:由层状矿体构成的喷流沉积相和由网脉状-细脉浸染状矿体构成的通道相,他们分别具有不同的结构构造和流体特征。
矿石矿物主要有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和闪锌矿,脉石矿物有石英、黑云母、斜长石、直闪石等。蚀变的主要类型有透闪石化、金云母化、绢云母化、硅化等。
红透山矿区含矿岩系的原岩为一套岛弧钙碱性系列的火山建造——基性-中酸性火山岩、火山沉积岩与沉积岩,且原岩形成于岛弧环境。
成矿流体属于高盐度中等密度的流体,细脉浸染状矿体的成矿温度约为221℃,块状矿体的成矿温度约为216℃,成矿流体均为为高盐度中密度流体,成矿时期古海水深度约为3.0km热水喷流通道的深度大于0.3km。矿床成因类型为诺兰达型块状硫化物矿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