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胛上神经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摘要】:
观测肩胛上神经的起始、走行、分布及其分支的数目、直径及与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通过对相关数据的量化分析,探讨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症的原因,肩胛上神经行程中的局部解剖学特点与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症临床表现的联系及其治疗过程中需要临床医生注意的有关方面,从而为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选择20具(40侧)10%甲醛防腐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其中男性尸体13具,女性尸体7具。尸体标本完好,无肩胛区组织病变。标本于5倍手术显微镜下行肩胛区显微解剖,观测肩胛上神经的走行、分支、分布特点及与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结果显示:①肩胛上横韧带质地强韧,韧带长13.93±5.19(7.02~22.84) mm,中部厚2.30±0.57(1.42~2.94) mm;肩胛下横韧带稍松软,呈镰形,该韧带长22.22±5.66(15.46~32.74)mm,中部厚2.27±0.40(1.64~2.72) mm。②肩胛上神经由起点至肩胛上孔之间的长度为:48.07±7.27(39.16~60.28)mm,起点处肩胛上神经的外径为1.49±0.33(0.98~1.92)mm,肩胛上神经由肩胛上孔至肩胛下孔的长度为19.36±3.73(15.32~26.58)mm。③肩胛上神经与肩胛上血管之间关系:神经走在韧带下方进入孔内,动静脉走在韧带外上方,占85%(34例),神经和血管组成血管神经束走在韧带下方,进入孔内,占12.5%(5例),神经和静脉在韧带下方入孔,动脉单独行于韧带上方,占2.5%(1例)。④肩胛上神经在冈盂切迹处的转折角角度变动在32.0°~66.0°之间,平均为50.68°±8.46°(左侧50.5°±9.06°;右:50.85°±7.80°)。结论:肩胛上孔和肩胛下孔处是肩胛上神经潜在的损伤部位,肩胛上、下横韧带的增厚或肩胛上、下孔的变小,都易卡压和损伤肩胛上神经。
|
|
|
|
1 |
茆怀海,窦忠新,邹开军,汪爱国,王文富,阮国辉;小针刀治疗肩胛上神经嵌压症的应用解剖[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1年03期 |
2 |
潘曦东,单云官,姚班,陈金源;肩胛上神经肩关节支的解剖学观测[J];解剖学杂志;1994年04期 |
3 |
卢秉文,姜国华,张君,韩玉生;肩胛上神经皮支8例[J];解剖学杂志;1998年01期 |
4 |
汪爱国,邹开军,任立新,陈秀清,茆怀海;腋神经和肩胛上神经及其分支联合阻滞治疗肩周炎的应用解剖[J];南京军医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
5 |
黄德清,刘晓平,沈志鹏,丁自海,高承文,王溪涛;肩胛上神经的定位解剖[J];颈腰痛杂志;1997年04期 |
6 |
赵延旭;顾立强;徐达传;李泽宇;;肩袖合并肩胛上神经损伤原因的解剖学研究[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6年06期 |
7 |
何端;;肩胛上神经损伤的解剖学研究[J];广州医学院学报;1992年02期 |
8 |
窦忠新,茆怀海,陈秀清,阮国辉,王文富,邹开军,汪爱国;肩胛上神经和腋神经联合阻滞治疗肩周炎的应用解剖[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0年03期 |
9 |
卢秉文;何端;;肩胛上神经综合征的解剖学基础[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1982年02期 |
10 |
官士兵;侯春林;陈德松;顾玉东;;后入路副神经移位修复肩胛上神经术式的临床应用研究[J];科技导报;2006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