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β-甘草次酸对幽门螺杆菌感染蒙古沙鼠胃粘膜病变的抑制作用
【摘要】:
胃癌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许多流行病学研究证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HP)感染与胃癌的危险性增高密切相关。幽门螺杆菌的相关研究为胃癌的一级预防提供了新的手段。现代研究证实,甘草酸及其衍生物是甘草中重要的有效成分,具有抗炎、抗溃疡、抗肿瘤及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其中18β-甘草次酸的药理活性最强。
本实验建立幽门螺杆菌感染蒙古沙鼠动物模型,并研究18β-甘草次酸抗HP感染的作用和机制。将蒙古沙鼠分成四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单纯感染HP病理模型组,HP感染加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埃索美拉唑三联药物对照组,HP感染加18β-甘草次酸组。通过观察沙鼠胃粘膜大体形态学,胃液pH值检测,HE染色病理学检查,以及胃组织标本免疫组织化学检测18β-甘草次酸对HP感染蒙古沙鼠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感染HP病理模型组沙鼠胃粘膜病理学检查可见明显炎性改变。HP感染加18β-甘草次酸组沙鼠胃粘膜病理学检查未见明显炎性改变,证明18β-甘草次酸能抑制HP定植于胃粘膜,抑制炎症反应的发生并与临床上常用的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埃索美拉唑三联抗炎、抗溃疡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在临床耐药菌株不断增加,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埃索美拉唑三联抗炎、抗溃疡治疗的副作用凸显的背景下,本实验成功建立HP感染蒙古沙鼠慢性胃炎动物模型,并首次应用体内实验证实18β-甘草次酸对于HP感染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为临床防治此类感染及胃癌的一级预防提供一种来源丰富,副作用极小的可以借鉴的药物。
|
|
|
|
1 |
王天山,潘扬,马国祥,袁铸人,张成东;薄层扫描法测定理中口服液中甘草次酸的含量[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1期 |
2 |
贺师鹏,靖宇,岳保珍,王孝伟,何云庆,潘竞先,陈雅研;甘草次酸与大鼠肝膜血管紧张素Ⅱ受体相结合[J];中国药理学通报;1998年06期 |
3 |
吕燕宁;利用抗甘草皂甙单克隆抗体以Western印迹法免疫染色检测甘草次酸的葡糖苷酸[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2000年02期 |
4 |
戴广训
,高燕琴;各种胆汁酸对有人体肠道瘤胃球菌参与的甘草酸和甘草次酸代谢的影响[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2000年06期 |
5 |
郭新华,陈岚;甘草次酸高分子衍生物的合成[J];兰州医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
6 |
陈亮,何凤慈;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健胃愈疡片中甘草次酸的含量[J];广东药学;2003年06期 |
7 |
张其胜,袁如华,张健,田庚元;甘草次酸靶向肝星状细胞治疗肝纤维化的初步研究[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4年08期 |
8 |
曹志红,吴雨航;四逆汤中甘草次酸的含量测定[J];中国中医急症;2005年02期 |
9 |
左宏笛;鲍家科;茅向军;;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菊黄上清含片中甘草次酸的含量[J];贵阳医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
10 |
雍建平;;甘草次酸衍生物的合成[J];合成化学;2011年04期 |
11 |
卞如濂;谢强敏;郭海燕;;甘草次酸胆碱的药理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1982年06期 |
12 |
李学禹;甘草的化学成分及分离测定[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6年01期 |
13 |
Надежина ТП;王良信;;第三届全苏甘草研究和利用会议[J];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1990年04期 |
14 |
贺玉琢;具有烷基侧链的甘草次酸甙元的合成与抗HIV活性[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5年04期 |
15 |
潘爱民;簿层扫描法测定脑乐静颗粒中甘草次酸的含量[J];基层中药杂志;1999年04期 |
16 |
李红,郑兴,谢志忠,廖端芳;甘草次酸抑制大鼠新生血管化角膜穿透性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免疫病理研究[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02年01期 |
17 |
谢松梅;崔慧斐;;甘草酸的研究进展[J];食品与药品;2006年03期 |
18 |
李斌;江涛;万升标;任素梅;;甘草次酸的化学修饰和结构改造研究进展[J];精细化工;2006年07期 |
19 |
梁健成;黄义昆;张三平;骆泽宇;王秀梅;蔡震;苏彭美;蓝倩;;RP-HPLC测定三种止咳溶液中甘草次酸的含量[J];中成药;2006年11期 |
20 |
张淑萍;田嘉铭;白雪梅;李旺;;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炙甘草和炙甘草汤中甘草次酸的含量[J];时珍国医国药;2007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