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动脉栓塞对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脾功能亢进的疗效及其在Peg-IFNα-2a抗病毒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摘要】:
目的:分析部分脾动脉栓塞对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脾功能亢进的疗效,并评估对行PSE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抗病毒治疗效果。
方法: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就诊于吉林大学附属中日联谊医院消化内科的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严重脾功能亢进(中性粒细胞1.0×109/L和/或PLT50×109/L)的患者共76例。其中23例患者行部分脾动脉栓塞,并在脾栓塞后应用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另53患者未行PSE未抗病毒治疗作为对照组。行PSE后,对23例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行不同剂量、疗程的抗病毒治疗,分为:标准剂量抗病毒组:脾栓塞术后血小板和白细胞恢复正常的患者,进一步行Peg-IFNα-2a(180μg)联合利巴韦林(800-1200mg)抗病毒治疗,疗程48周,随访24周。小剂量抗病毒组:应用标准剂量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抗丙型肝炎病毒治疗中,因出现明显骨髓抑制(中性粒细胞0.75×109/L或PLT50×109/L)者减少Peg-IFNα-2a至90μg,利巴韦林剂量不变,维持治疗至72周,随访24周。诊断符合2004年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制定的《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慢性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根据影像学、生化学和/或病理表现诊断为肝硬化合并脾动能亢进。利用贝克曼生化分析仪检测肝功能;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血清中HCV RNA含量;采用PCR-微板核酸杂交-ELASA法,以HCV RNA核心区的保守序列作引物,通过PCR法扩增病人血清标本,再与特异性探针夹心杂交,最后通过酶联显色对血清中HCV RNA进行分型检测。
结果:(1)23例合并脾功能亢进的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行部分脾动脉栓塞后1周,白细胞计数一过性明显升高,之后逐渐下降趋于平稳,波动在(5.03±0.88)×109/L~(5.35±0.88)×109/L范围内,与栓塞前比较P0.05;血小板计数也于脾栓塞1周后明显上升,至2周时升至最高水平,而后逐渐下降趋于平稳,至脾栓塞后3个月时波动在(171.47±40.11)×109/L~(147.70±37.59)×109/L范围内,与栓塞前比较P0.001。共有21例患者达到了干扰素抗病毒治疗标准(中性粒细胞1.0×109/L且血小板50×109/L)。(2)21例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PSE后行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的抗病毒,非基因1型患者的RVR、EVR、SVR分别为16.67%、75%、75%,均高于基因1型患者(RVR 11.11%、EVR 66.67%、SVR 55.56%)。(3)标准剂量组(Peg-IFNα-2a 180μg/周,疗程48周)及小剂量长疗程组(Peg-IFNα-2a 90μg/周,疗程72周)的SVR率分别为66.67%、50%,两组比较P0.05;复发率分别为20%及33.33%,P0.05。(4)标准剂量组还是小剂量长疗程组治疗结束随访24周时的Child-Pugh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对照组随访72周结束时的Child-Pugh评分为9.26±2.13,与随访前比较P0.05。且标准剂量组及小剂量长疗程组中无1例患者出现原发性肝癌、上消化道出血和肝性脑病等并发症,而对照组中有2例患者发展为原发性肝癌,3例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2例患者发生肝性脑病。(5)行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过程中,部分患者出现骨髓抑制现象,33.33%的患者表现为中性粒细胞减少,23.81%的患者血小板减少;42.86%的患者出现不同程度贫血,但血红蛋白持续大于80g/L。行PSE后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出现腹痛、发热、恶心、呕吐等栓塞后并发症。其中腹痛发生率为69.57%,发热56.52%,恶心、呕吐76.47%。并且有1例患者出现脾周围脓肿,经过抗炎治疗,病情好转。
结论:部分脾动脉栓塞可纠正或明显改善丙型肝炎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临床表现,使患者从非Peg-IFNα治疗适应症转变为Peg-IFNα治疗适应证。行部分脾动脉栓塞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对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持久应答率(SVR)为55.56%~75%,其中非基因1型患者无论是快速应答率(RVR)、早期应答率(EVR)、还是持久应答率(SVR)均高于基因1型患者。对行PSE后又表现为干扰素骨髓抑制的患者采用小剂量长疗程个体化治方案仍可获得良好的抗病毒疗效,经72周长疗程治疗结束后Child-Pugh评分有明显改善。部分脾动脉栓塞安全性较好,部分患者可出现腹痛(69.57%)、发热(56.52%)、恶心及呕吐(43.47%),但均可自行缓解,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病例。
|
|
|
|
1 |
卢金生!100053,张闻平!100053,赵雪梅!100053,董宗俊!100053,李建新!100053;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动脉栓塞术前后脾脏及脾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研究[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9年11期 |
2 |
詹世林;延迟性脾破裂出血脾动脉栓塞1例[J];实用医学杂志;2005年07期 |
3 |
Naess P.A.;Gaarder C.;Dormagen J.B.;虎小毅;;血管造影下栓塞行儿童脾损伤的非手术治疗[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儿科学分册);2006年04期 |
4 |
吕德超,赵涛,吕维富,解光艾,刘永庆,王高生,夏穗生;部分脾动脉栓塞治疗脾外伤36例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3年12期 |
5 |
刘兰芬,孟林,周华,郑晓娴,杨燕,张云昆;地中海贫血患者脾动脉栓塞前后脾脏超声检查[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4年01期 |
6 |
樊庆勇;脾动脉栓塞治疗外伤性脾破裂[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3期 |
7 |
赵小爱,彭冬梅,任海燕;脾动脉栓塞术后应用麻醉镇痛泵的护理[J];医药论坛杂志;2003年05期 |
8 |
俞巧平,胡才校;脾动脉栓塞治疗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J];临床血液学杂志;1995年04期 |
9 |
江娜,杨维竹,黄宁,郑曲彬,黄兢姚,杨升,唐建云,吴金镛,吴定荣;肝、脾动脉栓塞在肝癌治疗中的应用[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1998年03期 |
10 |
张福元;外伤性脾破裂治疗方法的选择(附180例报告)[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1年02期 |
11 |
张金菊;脾动脉栓塞止血术治疗脾破裂术后并发症的防治及护理[J];浙江临床医学;2004年01期 |
12 |
雷建明,李晓华,邹凯华,陈笑琳;彩色多普勒观察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脾动脉栓塞术前后脾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J];浙江临床医学;2004年02期 |
13 |
徐城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部分脾动脉栓塞术的临床疗效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8年06期 |
14 |
王海亭;张海波;蒋忠仆;唐海峰;毛冬让;任丽军;王军;;术前设计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比例对治疗脾功能亢进的临床意义[J];中国现代医生;2008年09期 |
15 |
程晶;胡芳;;腹腔镜脾切除前行全脾动脉栓塞介入治疗的观察及护理[J];护理研究;2010年20期 |
16 |
杨新平;彭宏;敖志文;赖若梅;胡世耀;;部分脾动脉栓塞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6例[J];江西医药;2010年09期 |
17 |
张闻平,卢金生,张蕾;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脾动脉栓塞术治疗前后的评价[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1年12期 |
18 |
肖燕云;部分脾动脉栓塞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的护理[J];当代护士;2004年09期 |
19 |
王福容;袁莉;刘建莉;梁丽;;脾功能亢进部分脾动脉栓塞治疗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J];遵义医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
20 |
尹书梅;;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后早期活动对病人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9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