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郭松,周秀骥,郑向东,陆龙骅;南极中山站臭氧洞期间O_3廓线的观测研究[J];极地研究;1997年01期 |
2 |
王红攀,周斌,陈立民;差分光学吸收光谱法测量大气中的亚硝酸[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
3 |
郭永彩,张天华,高潮,郭孝恩;差分吸收光谱技术及在大气监测领域中的应用[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8期 |
4 |
王锋平,张玉钧,刘文清,齐锋,詹锴;长程差分吸收光谱中快速扫描光谱仪设计与性能分析[J];量子电子学报;2003年06期 |
5 |
汪自军;陈圣波;吕航;韩念龙;;大气臭氧不同量纲之间的转换[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0年02期 |
6 |
C.Y.Chan;L.Y.Chan;D.R.Blake;乜虹;;中国大陆地区对流层臭氧及痕量气体测量与气候变化的关系[J];青海气象;2005年01期 |
7 |
韩静;官莉;王振会;张雪慧;;特征向量数量对反演大气参数的影响[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18期 |
8 |
石广玉,许黎,吕位秀,任丽新,游荣高,高木增美,岩田晃,森田恭弘,近藤丰;0—33公里大气臭氧和气溶胶垂直分布的气球观测[J];科学通报;1986年15期 |
9 |
周秀骥,罗超,丁国安,汤洁,刘奇俊;中国东部地区大气臭氧及前体物本底变化规律的初步研究[J];中国科学B辑;1994年12期 |
10 |
徐寄遥,赵龙虎,王英鉴;高层大气臭氧对于太阳紫外辐射27天波动的响应[J];空间科学学报;1996年02期 |
11 |
郭品文,朱乾根,刘宣飞;北半球春季大气臭氧年际变化特征及其对大气温度和环流场的影响[J];高原气象;2001年03期 |
12 |
徐红鹃,陈波,周海光,郑玉臣;用DOAS法测量厦门地区大气中NO_2的浓度[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
13 |
孔琴心,王庚辰,刘广仁,顾志芳,万小伟,白颖;大气臭氧垂直分布的电化学测量[J];大气科学;1992年05期 |
14 |
李廷龙,陈朝阳;大气臭氧对太阳自转活动的响应.[J];甘肃工业大学学报;1996年04期 |
15 |
周秀骥,李维亮,陈隆勋,刘煜;青藏高原地区大气臭氧变化的研究[J];气象学报;2004年05期 |
16 |
林伟立,姚波;利用SAGEⅡ卫星资料分析青藏高原上空臭氧垂直廓线[J];环境科学研究;2005年04期 |
17 |
郭松,周秀骥;青藏高原大气臭氧垂直廓线的观测分析[J];科学通报;1994年18期 |
18 |
代鑫;;龙凤山区域本底站臭氧总量本底值变化规律[J];科技创新导报;2008年30期 |
19 |
;南极臭氧洞[J];四川气象;1989年03期 |
20 |
杨玉珍,张向东;保护大气臭氧层[J];生物学通报;2000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