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活的双歧杆菌抗肠源性感染的实验研究
【摘要】:
双歧杆菌作为人和动物肠道中最重要的生理性细菌之一,对机体无毒、无害、并且具有广泛的生态效应与生理作用。双歧杆菌参与了宿主的消化、营养、代谢、吸收、免疫及抗感染过程,被认为是微生态学研究的核心或重心。现有研究表明,双歧杆菌制剂可恢复肠道内菌群失调的生态平衡,保护并修复肠道黏膜,促进肠道益生菌增殖,因而在防治肠源性感染中起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目前国内外研制开发的双歧杆菌制剂采用的都是活菌,其有效期不过一年左右,这样就限制了此类产品的应用范围与条件。如果我们将灭活的双歧杆菌制成微生态调节剂,进行工业化生产,通过提高产品质量来增强其竞争力,就可以打破国外此类产品对国内市场的垄断,因此本研究对推动微生态学基础理论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本实验将双歧杆菌接种至BS肉汤培养基中,37℃厌氧培养48h。所得菌悬液分为活菌组和死菌组。将活、死两组菌悬液用NS洗3次,离心弃上清,用SCS重悬活、死双歧杆菌沉淀,使菌悬液浓度均达到1×10~(11) CFU/mL。将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活菌组、死菌组、自然恢复组、正常对照组4组,每组10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3组小鼠分别造成抗生素致菌群失调、环磷酰胺致免疫功能低下及烧伤动物模型。从第4d开始,活菌组采用双歧杆菌活菌悬液灌胃;死菌组采用双歧杆菌灭活菌悬液灌胃;自然恢复组采用NS灌胃,连续3d。4组小鼠分别摘眼球采血处死,利用日本OLYPUS-AU400全自动生化仪对临床血清学指标进行测定。
实验结果如下:
1.灭活的双歧杆菌治疗小鼠菌群失调致肠源性感染
采用腹腔注射青霉素造成抗生素菌群失调小鼠动物模型,分别以双歧杆菌灭活菌液、活菌液对小鼠进行灌胃治疗后,对血清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血清球蛋白(GLO)、y-谷氨酰氨转肽酶(GGT)、血清尿素氮(BUN)、乳酸脱氢酶(LDH)、血肌酐(CRE)以及组织匀浆内的示踪菌进行测定。结果显示,死菌组与自然恢复组比较,TP、GLO明显升高,GGT、BUN则显著降低。死菌组与活菌组、正常对照组比较,LDH明显降低,死菌组与自然恢复组比较,肾、肝、肺组织匀浆内肠杆菌数量均明显下降。
2.灭活的双歧杆菌治疗免疫功能低下致小鼠肠源性感染
采用腹腔注射环磷酰胺造成免疫功能低下小鼠动物模型,分别以双歧杆菌灭活菌液、活菌液对小鼠进行灌胃治疗后,检测临床血清学指标与组织匀浆内示踪菌。结果显示,活菌组、死菌组同自然恢复组相比,临床血清学指标水平与组织匀浆内示踪菌数量恢复至正常对照组水平。
3.灭活的双歧杆菌治疗烧伤致小鼠肠源性感染
制作Ⅲ度烫伤(烧伤)小鼠动物模型,分别以双歧杆菌灭活菌液、活菌液对小鼠进行灌饲后,检测组织匀浆内示踪菌数量与血清蛋白水平。结果显示,活菌组、死菌组同自然恢复组相比,组织匀浆内示踪菌数量与血清蛋白水平恢复至正常对照组水平。
结论:
1.双歧杆菌灭活菌悬液具有与活菌悬液相同的抗菌群失调致小鼠肠源性感染作用。
2.双歧杆菌灭活菌液具有与活菌液相同的抗免疫功能低下致小鼠肠源性感染作用。
3.双歧杆菌灭活菌液具有与活菌液相同的治疗小鼠烧伤感染作用。
|
|
|
|
1 |
余佩武;;肠道微生态失衡与肠源性感染的关系[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1993年05期 |
2 |
李建标;邓光贵;;肠道菌易位和创伤肠源性感染[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1990年04期 |
3 |
刘亚千,陈华,黄丽杰;大鼠失血性休克致肠道菌移位模型[J];实验动物科学与管理;2001年03期 |
4 |
艾国平,粟永萍,程天民;肠道粘膜免疫的构成与功能[J];免疫学杂志;2000年S1期 |
5 |
伦永志;胡捷;罗学娅;黄敏;孙慎侠;刘亚力;;灭活的双歧杆菌抗免疫功能低下致小鼠肠源性感染的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
6 |
李广阔,粟永萍;人防御素5研究进展[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4年04期 |
7 |
谭虎;粟永萍;杨天德;艾国平;黄岚;陶军;;HD-5分泌性表达载体构建[J];重庆医学;2007年16期 |
8 |
孙毅;;烧(创)伤后应激与早期肠道营养支持[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6期 |
9 |
;发挥优势,瞄准前沿,加强协作,进入科研“国家队”──组织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体会[J];生命科学;1994年04期 |
10 |
冯应章;;烧伤外科专家黎鳌[J];科协论坛;1997年04期 |
11 |
胡森,盛志勇,周宝桐;MODS动物模型研究进展[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1999年08期 |
12 |
何苗;大面积烧伤休克期的护理进展[J];蛇志;2004年04期 |
13 |
杨雁,夏媛,高振男,张载福;rIL-2体外对烧伤脓毒症的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药理学通报;1997年04期 |
14 |
宁章勇,李宝全,李跃杰;动物感染及微生态防治机理的研究进展[J];山东畜牧兽医;2000年02期 |
15 |
何苗;;严重烧伤患者饮食知识调查及健康教育[J];蛇志;2007年03期 |
16 |
艾国平;谭虎;粟永萍;王涛;冉新泽;;双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及生物活性观察[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8年03期 |
17 |
王柱彬;保护肠屏障功能和防止肠细菌移位有新法[J];医学信息;1997年03期 |
18 |
刘霞;肠缺血和免疫抑制[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1997年01期 |
19 |
府伟灵,肖光夏,岳旭明,华川,雷曼萍;活体内细菌移位示踪方法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998年03期 |
20 |
王晓坤;伦永志;胡捷;孙杰;孙慎侠;刘亚力;;灭活的双歧杆菌对烧伤小鼠细菌移位及血清蛋白水平的影响[J];大连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
|